首页>秋分活动方案:分龄设计,让孩子在探索中感知昼夜平衡
秋分活动方案:分龄设计,让孩子在探索中感知昼夜平衡
2025-09-19 13:27:22
图片

秋分,昼夜均分、寒暑平,是大自然最 “均衡” 的时刻。今年9月23日秋分,对于 3-6 岁幼儿来说,这种 “平衡” 的自然现象,正是激发他们探索欲、培养科学思维的绝佳教育契机。结合维果茨基 “最近发展区” 理论,我们以 “秋日平衡仪” 为核心项目,为小、中、大班设计差异化活动方案,让幼儿在动手实践中感知秋分的独特魅力。


图片


小班:玩出 “平衡感”:简易树叶天平探秘

图片

核心目标:通过感官体验和简单操作,初步感知 “轻重” 与 “平衡” 的关联,发展手部精细动作。

理论依据:小班幼儿(3-4 岁)处于前运算阶段初期,以具体形象思维和感官体验为主,需借助直观教具建立对 “平衡” 的模糊认知。

活动准备

● 材料:细彩绳(长度约 30cm)、一次性筷子(作为天平横梁)、夹子(固定彩绳)、不同材质的树叶(梧桐叶、枫叶、松针等)、轻黏土(固定底座)、贴纸(记录 “哪边沉”)。

● 环境:户外树荫下或教室桌面,提前摆放好分组材料。

图片

实施步骤

Autumnal equinox

1.      导入:猜一猜 “树叶跷跷板”(5 分钟)

出示做好的简易天平,放上两片不同的树叶,提问:“看,树叶像在玩跷跷板,哪片会沉下去呀?” 激发幼儿兴趣,引导观察 “平衡” 与 “倾斜” 的现象。


2.      动手:做我的树叶天平(10 分钟)

幼师示范制作步骤:用夹子将筷子固定成T字型支架,两端挂上树叶,底部用轻黏土固定。小班幼儿在幼师协助下完成固定工作,重点练习 “挂树叶” 的精细动作,鼓励他们自由选择不同树叶尝试。


图片


3.      探索:哪片树叶 “力气大”(15 分钟)

引导幼儿观察:“你挂的两片树叶,哪边往下沉呀?”“换成小的松针,会怎么样呢?” 让幼儿用 “笑脸贴纸” 贴在下沉的一端,用 “星星贴纸” 贴在上升的一端,通过贴纸记录直观感受 “轻重影响平衡”。


4.      分享:我的天平小故事(5 分钟)

邀请幼儿展示自己的天平:“你的树叶跷跷板怎么玩的?哪片树叶沉下去了?” 鼓励用简单语言描述观察结果,强化表达能力。


幼师小贴士

 ● 提供的树叶需差异明显(如大片梧桐叶与细小松针),降低感知难度;

 ● 对动手能力弱的幼儿,可提前做好天平框架,仅让其参与 “挂树叶” 环节,符合其最近发展区。


中班:测出“变化感”:影子长短的秘密

图片

核心目标:通过户外测量,发现同一物体在不同时间的影长变化,理解 “秋分昼夜平分” 的初步含义,培养观察与记录能力。

理论依据:中班幼儿(4-5 岁)进入前运算阶段中期,开始理解简单因果关系,能通过具体操作探索自然现象的规律。

活动准备

 ● 材料:小木棍(统一长度 20cm)、彩色积木(作为测量单位)、记录纸(画有 “早晨 - 中午 - 下午” 三栏)、蜡笔、计时器。

● 环境:选择幼儿园户外空旷、阳光充足的场地,提前标记好木棍摆放位置。

图片

实施步骤

Autumnal equinox

1.      导入:聊聊 “影子朋友”(5 分钟)

提问:“早上来幼儿园时,你的影子长不长?中午在操场玩时,影子变了吗?” 结合秋分 “太阳高度变化” 的特点,引出 “影子会跟着时间变长短” 的探索主题。

2.      实践:三次测量影子(20 分钟)

● 第一次(上午 9:00):幼师带领幼儿在固定位置插好木棍,示范用积木测量影长(从木棍底部到影子顶端,数积木数量),引导幼儿记录:“现在影子有几块积木长?用红色蜡笔涂出来。”

● 第二次(中午 12:00):同一组幼儿再次测量,用黄色蜡笔记录影长,观察 “影子变短了” 的现象。

● 第三次(下午 3:00):用蓝色蜡笔记录,发现 “影子又变长了”,引导思考:“为什么中午的影子最短呀?”

3.      分析:影子的 “变化规律”(10 分钟)

展示各组记录纸,对比三次影长:“大家看,早上和下午的影子长,中午的短,这和秋分的太阳有关系哦!” 用通俗语言解释:“秋分这天太阳不高不低,所以中午影子最短,早上和下午差不多长,就像白天和黑夜一样平分。”


图片


 4.      延伸:画 “我的影子变化图”(5 分钟)

鼓励幼儿画出自己在不同时间的影子样子,用长短不同的线条表现影长变化。

幼师小贴士

 ● 分组时每组 3-4 人,分工负责 “插木棍、数积木、记录”,培养合作意识;

 ● 若遇阴天,可提前用手电筒模拟 “太阳”,在室内完成模拟测量,确保活动顺利开展。

大班:记出“物候感”:秋分自然日志创作

图片

核心目标:通过系统观察秋分前后的物候变化(树叶、候鸟、气温等),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日志,培养科学探究与逻辑思维能力。

理论依据:大班幼儿(5-6 岁)处于前运算阶段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时期,具备初步的抽象思维和连续观察能力,能通过记录与分析总结规律。

活动准备

 ● 材料:“秋分物候日志” 记录本(每页含 “日期、天气、观察内容、我的发现” 栏目)、放大镜、温度计、彩色笔、相机(幼儿可操作的拍立得)。

● 环境:划分幼儿园 “观察区”(植物角、操场树木、屋顶露台等),提前收集秋分物候知识(如 “雷始收声、蛰虫坯户、水始涸”)。

图片

实施步骤

Autumnal equinox

 1.      导入:秋分 “三候” 小课堂(5 分钟)

用图片展示秋分物候:“秋分有三个秘密 —— 雷声变少了,小虫子开始筑巢,河水慢慢变浅了。我们一起当‘自然侦探’,去发现这些变化吧!” 明确观察任务:树叶颜色、候鸟踪迹、气温变化。

2.      分组观察:“自然侦探” 行动(15 分钟)

分成三组开展观察,每组聚焦一个主题:

● 树叶组:用放大镜观察树叶边缘是否发黄、是否有落叶,记录 “今天发现了几种黄色树叶”;

● 候鸟组:在露台观察天空,记录 “是否看到大雁飞过”,用拍立得拍下可疑踪迹;

● 气温组:每天测量早中晚气温,记录在温度计图表上,对比 “秋分前后气温有没有下降”。

3.      记录:我的物候日志(10 分钟)

引导幼儿用 “图文结合” 方式记录:“看到什么画下来,发现什么写下来(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或符号代替)。” 例如:“9 月 20 日,发现 3 片枫叶变红了,今天气温 22℃,比昨天低 1℃。”


图片


4.      分享:日志交流会(5 分钟)

每周五开展 “侦探分享会”,各组展示日志:“我们发现树叶变黄的速度变快了”“还没看到大雁,但看到了很多麻雀”,幼师引导总结:“这些都是秋分带来的变化,因为天气慢慢变凉了。”

5.      延伸:秋分 vs 春分对比

拿出春分的观察日志,对比 “春分树叶发芽、秋分树叶落叶”“春分气温上升、秋分气温下降”,理解 “四季循环” 的规律。

幼师小贴士

● 日志记录持续 1 周(秋分前 3 天至后 3 天),培养连续观察习惯;

● 对能力强的幼儿,可鼓励他们在日志中加入 “预测”:“明天可能会发现更多落叶吗?”,提升思维深度。


秋分节气活动设计
活动实施要点
图片
图片

 1.      理论落地:紧扣 “最近发展区”

为不同年龄段提供 “跳一跳够得着” 的任务:小班侧重 “感官体验”,中班侧重 “具体测量”,大班侧重 “系统记录”,避免 “一刀切”。

2.      安全第一:户外活动保障

户外测量时做好防晒(戴帽子、涂防晒),使用工具(如筷子、放大镜)前强调安全规则,避免划伤或强光直射眼睛。

3.      家园协同:延伸观察乐趣

发放 “家庭秋分任务卡”,建议家长带孩子观察家里的植物、晚上看月亮(秋分前后月相接近正圆),将幼儿园观察延伸到家庭场景,形成教育合力。


秋分的 “平衡” 不仅是自然的规律,更是幼儿发展的隐喻 —— 在探索中平衡认知与体验,在实践中平衡兴趣与能力。这套分龄活动方案,让幼师能精准把握幼儿发展特点,让秋分节气真正成为孩子探索自然的 “活教材”


图片


图片
图片
图片

【中国幼师】专注学前教师技能进阶与职业发展,助力每一位幼儿教育工作者成为行业标杆!我们深耕教师技能提升与取证培训,以“专业·实用·前沿”为核心,打造系统化成长解决方案。从新手教师到行业引领者,我们陪你每一步成长!关注我们,让专业成为你的竞争力!

图片

扫码即可咨询


秋分活动方案:分龄设计,让孩子在探索中感知昼夜平衡
2025-09-19 13:27:22
图片

秋分,昼夜均分、寒暑平,是大自然最 “均衡” 的时刻。今年9月23日秋分,对于 3-6 岁幼儿来说,这种 “平衡” 的自然现象,正是激发他们探索欲、培养科学思维的绝佳教育契机。结合维果茨基 “最近发展区” 理论,我们以 “秋日平衡仪” 为核心项目,为小、中、大班设计差异化活动方案,让幼儿在动手实践中感知秋分的独特魅力。


图片


小班:玩出 “平衡感”:简易树叶天平探秘

图片

核心目标:通过感官体验和简单操作,初步感知 “轻重” 与 “平衡” 的关联,发展手部精细动作。

理论依据:小班幼儿(3-4 岁)处于前运算阶段初期,以具体形象思维和感官体验为主,需借助直观教具建立对 “平衡” 的模糊认知。

活动准备

● 材料:细彩绳(长度约 30cm)、一次性筷子(作为天平横梁)、夹子(固定彩绳)、不同材质的树叶(梧桐叶、枫叶、松针等)、轻黏土(固定底座)、贴纸(记录 “哪边沉”)。

● 环境:户外树荫下或教室桌面,提前摆放好分组材料。

图片

实施步骤

Autumnal equinox

1.      导入:猜一猜 “树叶跷跷板”(5 分钟)

出示做好的简易天平,放上两片不同的树叶,提问:“看,树叶像在玩跷跷板,哪片会沉下去呀?” 激发幼儿兴趣,引导观察 “平衡” 与 “倾斜” 的现象。


2.      动手:做我的树叶天平(10 分钟)

幼师示范制作步骤:用夹子将筷子固定成T字型支架,两端挂上树叶,底部用轻黏土固定。小班幼儿在幼师协助下完成固定工作,重点练习 “挂树叶” 的精细动作,鼓励他们自由选择不同树叶尝试。


图片


3.      探索:哪片树叶 “力气大”(15 分钟)

引导幼儿观察:“你挂的两片树叶,哪边往下沉呀?”“换成小的松针,会怎么样呢?” 让幼儿用 “笑脸贴纸” 贴在下沉的一端,用 “星星贴纸” 贴在上升的一端,通过贴纸记录直观感受 “轻重影响平衡”。


4.      分享:我的天平小故事(5 分钟)

邀请幼儿展示自己的天平:“你的树叶跷跷板怎么玩的?哪片树叶沉下去了?” 鼓励用简单语言描述观察结果,强化表达能力。


幼师小贴士

 ● 提供的树叶需差异明显(如大片梧桐叶与细小松针),降低感知难度;

 ● 对动手能力弱的幼儿,可提前做好天平框架,仅让其参与 “挂树叶” 环节,符合其最近发展区。


中班:测出“变化感”:影子长短的秘密

图片

核心目标:通过户外测量,发现同一物体在不同时间的影长变化,理解 “秋分昼夜平分” 的初步含义,培养观察与记录能力。

理论依据:中班幼儿(4-5 岁)进入前运算阶段中期,开始理解简单因果关系,能通过具体操作探索自然现象的规律。

活动准备

 ● 材料:小木棍(统一长度 20cm)、彩色积木(作为测量单位)、记录纸(画有 “早晨 - 中午 - 下午” 三栏)、蜡笔、计时器。

● 环境:选择幼儿园户外空旷、阳光充足的场地,提前标记好木棍摆放位置。

图片

实施步骤

Autumnal equinox

1.      导入:聊聊 “影子朋友”(5 分钟)

提问:“早上来幼儿园时,你的影子长不长?中午在操场玩时,影子变了吗?” 结合秋分 “太阳高度变化” 的特点,引出 “影子会跟着时间变长短” 的探索主题。

2.      实践:三次测量影子(20 分钟)

● 第一次(上午 9:00):幼师带领幼儿在固定位置插好木棍,示范用积木测量影长(从木棍底部到影子顶端,数积木数量),引导幼儿记录:“现在影子有几块积木长?用红色蜡笔涂出来。”

● 第二次(中午 12:00):同一组幼儿再次测量,用黄色蜡笔记录影长,观察 “影子变短了” 的现象。

● 第三次(下午 3:00):用蓝色蜡笔记录,发现 “影子又变长了”,引导思考:“为什么中午的影子最短呀?”

3.      分析:影子的 “变化规律”(10 分钟)

展示各组记录纸,对比三次影长:“大家看,早上和下午的影子长,中午的短,这和秋分的太阳有关系哦!” 用通俗语言解释:“秋分这天太阳不高不低,所以中午影子最短,早上和下午差不多长,就像白天和黑夜一样平分。”


图片


 4.      延伸:画 “我的影子变化图”(5 分钟)

鼓励幼儿画出自己在不同时间的影子样子,用长短不同的线条表现影长变化。

幼师小贴士

 ● 分组时每组 3-4 人,分工负责 “插木棍、数积木、记录”,培养合作意识;

 ● 若遇阴天,可提前用手电筒模拟 “太阳”,在室内完成模拟测量,确保活动顺利开展。

大班:记出“物候感”:秋分自然日志创作

图片

核心目标:通过系统观察秋分前后的物候变化(树叶、候鸟、气温等),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日志,培养科学探究与逻辑思维能力。

理论依据:大班幼儿(5-6 岁)处于前运算阶段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时期,具备初步的抽象思维和连续观察能力,能通过记录与分析总结规律。

活动准备

 ● 材料:“秋分物候日志” 记录本(每页含 “日期、天气、观察内容、我的发现” 栏目)、放大镜、温度计、彩色笔、相机(幼儿可操作的拍立得)。

● 环境:划分幼儿园 “观察区”(植物角、操场树木、屋顶露台等),提前收集秋分物候知识(如 “雷始收声、蛰虫坯户、水始涸”)。

图片

实施步骤

Autumnal equinox

 1.      导入:秋分 “三候” 小课堂(5 分钟)

用图片展示秋分物候:“秋分有三个秘密 —— 雷声变少了,小虫子开始筑巢,河水慢慢变浅了。我们一起当‘自然侦探’,去发现这些变化吧!” 明确观察任务:树叶颜色、候鸟踪迹、气温变化。

2.      分组观察:“自然侦探” 行动(15 分钟)

分成三组开展观察,每组聚焦一个主题:

● 树叶组:用放大镜观察树叶边缘是否发黄、是否有落叶,记录 “今天发现了几种黄色树叶”;

● 候鸟组:在露台观察天空,记录 “是否看到大雁飞过”,用拍立得拍下可疑踪迹;

● 气温组:每天测量早中晚气温,记录在温度计图表上,对比 “秋分前后气温有没有下降”。

3.      记录:我的物候日志(10 分钟)

引导幼儿用 “图文结合” 方式记录:“看到什么画下来,发现什么写下来(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或符号代替)。” 例如:“9 月 20 日,发现 3 片枫叶变红了,今天气温 22℃,比昨天低 1℃。”


图片


4.      分享:日志交流会(5 分钟)

每周五开展 “侦探分享会”,各组展示日志:“我们发现树叶变黄的速度变快了”“还没看到大雁,但看到了很多麻雀”,幼师引导总结:“这些都是秋分带来的变化,因为天气慢慢变凉了。”

5.      延伸:秋分 vs 春分对比

拿出春分的观察日志,对比 “春分树叶发芽、秋分树叶落叶”“春分气温上升、秋分气温下降”,理解 “四季循环” 的规律。

幼师小贴士

● 日志记录持续 1 周(秋分前 3 天至后 3 天),培养连续观察习惯;

● 对能力强的幼儿,可鼓励他们在日志中加入 “预测”:“明天可能会发现更多落叶吗?”,提升思维深度。


秋分节气活动设计
活动实施要点
图片
图片

 1.      理论落地:紧扣 “最近发展区”

为不同年龄段提供 “跳一跳够得着” 的任务:小班侧重 “感官体验”,中班侧重 “具体测量”,大班侧重 “系统记录”,避免 “一刀切”。

2.      安全第一:户外活动保障

户外测量时做好防晒(戴帽子、涂防晒),使用工具(如筷子、放大镜)前强调安全规则,避免划伤或强光直射眼睛。

3.      家园协同:延伸观察乐趣

发放 “家庭秋分任务卡”,建议家长带孩子观察家里的植物、晚上看月亮(秋分前后月相接近正圆),将幼儿园观察延伸到家庭场景,形成教育合力。


秋分的 “平衡” 不仅是自然的规律,更是幼儿发展的隐喻 —— 在探索中平衡认知与体验,在实践中平衡兴趣与能力。这套分龄活动方案,让幼师能精准把握幼儿发展特点,让秋分节气真正成为孩子探索自然的 “活教材”


图片


图片
图片
图片

【中国幼师】专注学前教师技能进阶与职业发展,助力每一位幼儿教育工作者成为行业标杆!我们深耕教师技能提升与取证培训,以“专业·实用·前沿”为核心,打造系统化成长解决方案。从新手教师到行业引领者,我们陪你每一步成长!关注我们,让专业成为你的竞争力!

图片

扫码即可咨询


留下您联系方式
郑重承诺,您的信息我们严格保密,请您放心填写。
确认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