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区角是孩子 “玩中学” 的核心场景,而材料就是区角的 “灵魂”。选对、放对材料,冷门区角也能变 “热门”;反之,再丰富的材料也可能沦为 “摆设”。区角材料投放有什么核心逻辑?有没有具体材料清单?掌握小中大班的差异化技巧,帮你轻松打造孩子爱逛的 “成长乐园”。
材料投放的 3 大核心思路
先明确“为什么投放”
在搬材料进区角前,我们得先明确 3 个核心原则 —— 材料不是 “越多越好”,而是 “越适配越好”。
1. 从 “孩子的兴趣” 出发,而非 “教师的设计”
很多时候,我们会精心设计 “能促进发展” 的游戏:比如安排 “超市购物” 流程、准备固定玩法的材料,但孩子玩两次就没兴趣了 —— 因为这是 “老师想让他们玩的”,不是 “他们自己想玩的”。
实操建议:
每天花 10 分钟观察区角:孩子总在积木区搭 “城堡”?可以补充小旗子、小人偶;反复玩 “小医院” 却总抢听诊器?及时加购玩具听诊器、针筒。
每周和孩子聊一次:“你最近想在区角玩什么?缺什么东西吗?” 比如孩子说 “想做蛋糕”,就补充彩泥、纸盘、小蜡烛,让材料跟着孩子的兴趣 “更新”。
2. 选 “一物多用” 的开放材料,给创造力留空间
封闭材料(比如固定玩法的拼图、只能走轨道的小车)会限制孩子的想象,而高开放性材料能让不同孩子玩出不同花样,还能适配多个区角。
经典例子:
雪花片:小班孩子拼 “小花”“小房子”,中大班拼 “摩天轮”“机器人”;既能在玩具区当拼插材料,又能在家庭区当 “厨房食材”,还能在艺术区当 “装饰零件”。
纸筒:可以是图书区的 “望远镜”、积木区的 “火车隧道”、艺术区的 “手工素材”,甚至是玩具区的 “管道”——1 种材料,满足 N 种玩法。
3. 体现 “层次性”:让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 “够得着”
小中大班孩子的手眼协调、认知能力差异很大,哪怕是同一种材料,也要做 “分层调整”,避免 “小班玩不动、大班玩不透”。
常见材料分层案例:

5大区角材料清单
要知道“投放”什么
幼儿园区角通常分为家庭区、艺术区、玩具区、建构区、绘本区,每个区的功能不同,材料投放的重点也不一样。
1. 家庭区:让孩子 “演” 出生活经验
核心功能:通过角色扮演,再现生活场景、理解社会角色,适合培养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。
必投材料:
厨房类:玩具平底锅、汤锅、碗勺(避免尖锐边角);玩具调料瓶(无实物调料);海绵、抹布、围裙(可水洗,方便重复用)。
婴儿类:玩具娃娃、小床、奶瓶(无液体);带简单拉链 / 扣子的小衣服(锻炼手部动作)。
职业类:医生服 + 听诊器(玩具款)、警察帽 + 玩具对讲机、外卖员马甲 + 小餐盒(根据孩子兴趣调整,不用贪多)。
小提示:材料要 “贴近生活”,比如小班多放 “家庭场景材料”(妈妈的围裙、宝宝的奶瓶),中大班再加 “社会职业材料”(消防员头盔、老师的小黑板)。

2. 艺术区:让孩子 “玩” 出创造力
核心功能:满足孩子涂鸦、手工的需求,培养审美和动手能力,材料要 “易操作、多类型”。
必投材料:
绘画类:安全无毒的马克笔、油画棒(小班选粗杆,中大班加细杆);卡纸、牛皮纸、瓦楞纸(不同质感,激发探索欲);海绵、滴管(替代画笔,玩出不同纹理)。
手工类:自然材料(树叶、果壳、玉米芯,提前清洗消毒);生活材料(纸筒、纽扣、吸管、毛根)。
辅助类:儿童安全剪刀(圆头)、胶棒(小班)、双面胶(中大班)、线(粗线 + 细线)。
小提示:不用追求 “精致”,比如让孩子用果壳拼贴画、用纸筒做小动物,过程比结果更重要。

3. 玩具区:让孩子 “探” 出逻辑与科学
核心功能:涵盖拼插、分类、科学探索等,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和观察力,是 “多功能区角”。
必投材料:
分类探索:大小不一的珠子、彩色积木、数字卡片(练分类、认数字);嵌套玩具(套杯、套娃,练手眼协调)。
组装拆分:乐高积木、磁力片、拼插棒(从小颗粒到大颗粒,逐步升级)。
科学启蒙:沙漏、秒表(探时间);天平秤(玩具款,探重量);手电筒、放大镜、彩色塑料片(探光影,比如用手电筒照塑料片看颜色变化)。
小提示:科学类材料要 “可视化”,比如让孩子用天平秤比 “积木和珠子哪个重”,比单纯讲 “重量” 更易理解。
4. 建构区:让孩子 “搭” 出空间思维
核心功能:通过建构游戏,理解形状、空间关系,培养专注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,材料要 “够量、多样”。
必投材料:
基础积木:小班放大型泡沫积木(安全防摔)、塑料积木(轻便易搭);中大班加木质空心积木(稳固)、小型单元积木(补细节,比如搭 “窗户”“门”)。
辅助材料:玩具小汽车、火车、飞机(搭 “停车场”“火车站”);小人偶、小动物(丰富场景,比如 “城堡里的国王”);方向盘、小旗子(增加互动)。
小提示:积木数量要充足,比如小班至少保证每个孩子能拿到 5-8 块大积木,避免因 “抢积木” 引发矛盾。

5. 绘本区:让孩子 “浸” 在阅读里
核心功能:培养阅读兴趣、认识文字,营造安静的 “阅读角落”,材料要 “适龄、舒适”。
必投材料:
阅读类:小班放 “洞洞书”“触摸书”(质地硬,耐翻)、图画多文字少的绘本(比如《好饿的毛毛虫》);中大班加文字稍多的绘本(比如《爷爷一定有办法》)、儿童杂志、无字书(鼓励孩子 “编故事”)。
书写类:铅笔(HB,安全)、蜡笔、小黑板 + 粉笔(可擦写)、空白纸张(让孩子画 “阅读后的故事”)。
氛围类:地垫、软垫(小班)、小桌椅(中大班);手偶(比如小熊手偶,用手偶 “讲绘本”,吸引孩子)。
小提示:图书要定期轮换,比如每月换 1/3,保持孩子的新鲜感;书的摆放要矮,让孩子自己能拿到。
03 小中大班材料投放
找准差异,精准适配
- Preschool Teacher -
除了材料本身的分层,每个区角的 “整体方向” 也要随孩子年龄调整,核心是跟着孩子的 “发展水平” 和 “生活经验” 走。

让材料 “活” 起来,不闲置
四个贴心建议
定期 “动态调整”:每月结合孩子的兴趣和发展情况,撤掉 “没人玩” 的材料(比如孩子不玩 “超市” 了,就暂时收走收银机),补充新材料(比如孩子最近爱 “航天”,就加玩具火箭、星球图片)。
让孩子参与 “管理”:和孩子一起给材料贴标签(比如 “积木区”“艺术区”)、整理材料,既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感,又能让他们更清楚 “材料该放回哪里”。
安全第一,细节把关:所有材料要无尖锐边角、无小零件(小班避免直径<3cm 的材料,防误吞);定期检查材料是否有破损(比如积木裂了、绳子断了),及时更换。
不追求 “贵价材料”:很多生活材料(纸箱、瓶盖、树叶)比玩具店的材料更有创意,比如用纸箱搭 “城堡”、用瓶盖做 “拼贴画”,既环保又能让孩子理解 “废物利用”。
区角材料投放,从来不是 “一次性任务”,而是 “跟着孩子走” 的动态过程。比起 “堆满材料”,更重要的是让每一份材料都能 “匹配孩子的需求”—— 当孩子能在区角里找到自己喜欢的材料、玩出自己的想法时,区角就真正成了他们 “玩中学、学中乐” 的成长空间。



【中国幼师】专注学前教师技能进阶与职业发展,助力每一位幼儿教育工作者成为行业标杆!我们深耕教师技能提升与取证培训,以“专业·实用·前沿”为核心,打造系统化成长解决方案。从新手教师到行业引领者,我们陪你每一步成长!关注我们,让专业成为你的竞争力!

扫码即可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