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《评估指南》师幼互动7条要点,如何有效落地
《评估指南》师幼互动7条要点,如何有效落地
2025-09-26 11:17:49
图片

2022 年《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》的颁布,将 “师幼互动” 推到了幼儿园保教质量提升的核心位置。7条考查要点,既是方向指引,也成了很多幼师的 “实践考题”:明明知道要 “关注幼儿个体差异”,可班里 30 个孩子怎么精准兼顾?想 “支持幼儿探究”,却总在关键时刻忍不住 “给答案”?

图片

师幼互动不是 “花架子”,而是藏在晨间问候、区域活动、餐后聊天里的 “教育细节”。针对这 7 条要点,从 “知道” 到 “做到”,把理论变成日常。


要点①“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”

别让活动“拆分成块”
图片

幼师常见困惑:设计活动时,总怕 “漏了领域”—— 语言活动只讲故事,艺术活动只教唱歌,最后孩子学的是 “碎片知识”,没法串联起来。

落地策略:用 “核心主题” 串起多领域

不用刻意追求 “每个领域都占比”,而是围绕幼儿感兴趣的主题,让学习自然融合。

比如小班孩子对 “小动物” 好奇,可设计这样的互动:

语言:让孩子描述 “我喜欢的小动物长什么样”(表达能力);

科学:观察金鱼 “怎么游”“吃什么”(探究能力);

社会:分组 “给小兔子搭小窝”(合作能力);

艺术:用彩纸贴 “我心中的小动物”(创造力)。


关键提醒:整体性不是 “面面俱到”,而是让幼儿在一个真实场景里,自然调动多方面能力 —— 就像孩子在家玩过家家,会自然用到语言、社交、解决问题的能力,我们要做的就是 “保留这种自然”。


要点②“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”

从 “统一要求” 到 “精准回应”
图片

幼师常见困惑:班里孩子有的爱说话,有的总安静坐着;有的会数数到 20,有的还分不清 “3 和 5”,怎么互动才能不 “顾此失彼”?

落地策略:做好 “两步观察 + 分层支持”

第一步:先 “看见差异”—— 准备一个简单的 “幼儿互动记录卡”,记录孩子的 “偏好” 和 “卡点”:

图片

第二步:用 “分层任务” 回应差异。比如数学活动 “分水果”:

对能力弱的孩子:“请把 3 个苹果分给 3 个小朋友,每人 1 个”(感知 “一一对应”);

对能力中等的孩子:“有 5 个橘子,分给 2 个小朋友,可以怎么分”(探索不同分法);

对能力强的孩子:“如果每人要 2 个香蕉,5 个小朋友需要多少个”(简单运算)。


关键提醒:尊重差异不是 “区别对待”,而是 “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的节奏里成功”—— 安静的孩子愿意开口就是进步,搭不高的孩子多试一次就是成长。


要点③“支持幼儿自主选择与表达”

别做 “指挥者”,要做 “搭台人”
图片

幼师常见困惑:总怕孩子 “选不对”“说不好”。区域活动时忍不住说 “你去搭积木吧”,孩子表达不清时,直接替他说 “你是想要这个玩具吗”。

落地策略:给 “选择空间”,留 “表达时间”

自主不是 “完全不管”,而是给孩子 “有限的选择权”,并耐心听他 “说清楚”。

比如区域活动前,不说 “你们去哪个区”,而是说:“今天开放绘本区、积木区、美工区,你想先去哪个?可以告诉我原因吗?”

如果孩子表达不清(比如指着玩具哭),别急着猜,而是 “引导他说”:“你是想要这个小熊吗?还是觉得小熊掉地上了,想让我帮忙捡?”


要点④“重视幼儿的探究过程”

忍住 “给答案”,多问 “为什么”
图片

幼师常见困惑:孩子问 “为什么树叶会变黄”,我直接说 “因为秋天到了”;孩子搭积木总塌,我直接告诉他 “要把大的放下面”—— 最后孩子不怎么问了,也不怎么愿意尝试了。

落地策略:用 “提问链” 引导孩子自己找答案

探究的核心不是 “得到正确结果”,而是让孩子体验 “我能找到答案” 的快乐。当孩子遇到问题时,别直接给方法,而是用 “阶梯式提问” 引导:

比如孩子问 “树叶为什么变黄”:

👉先共情:“你发现树叶从绿变成黄了,是不是觉得很奇怪?”(认可他的观察);

👉再引导观察:“我们去看看楼下的树,是不是所有树叶都黄了?有的树叶子还是绿的,为什么呢?”(对比观察);

👉最后留空间:“你觉得可能是因为什么?我们可以把变黄的树叶和绿树叶夹在书里,过几天再看看”(延续探究)。


关键提醒:就算孩子最后没找到 “正确答案” 也没关系 —— 比如孩子觉得 “树叶变黄是因为它老了”,这也是他基于观察的思考,比 “记住‘秋天’这个答案” 更有价值。


要点⑤“关注幼儿的情绪情感”

别只说 “别哭了”,要 “接住情绪”
图片

幼师常见困惑:孩子哭了,第一反应是 “哄好”,可孩子的情绪还是没解决。

落地策略:用 “情绪疏导四步法” 互动

第一步:“命名情绪”—— 帮孩子说出他的感受:“你刚才想玩积木,被小朋友拿走了,所以你很生气,对吗?”(让孩子知道 “我的情绪被看见”);

第二步:“接纳情绪”—— 不说 “不许哭”,而是说 “生气的时候想哭是正常的,你可以哭一会儿,老师陪着你”(情绪没有 “对与错”);

第三步:“倾听原因”—— 等孩子平静一点,问 “刚才发生了什么?你想怎么做呢?”(了解情绪背后的需求);

第四步:“引导解决”—— 和孩子一起想办法:“下次想玩别人的玩具,可以说‘能借我玩一会儿吗’,我们一起试试好不好?”


要点⑥“支持幼儿之间的交往合作”

别做 “矛盾调解员”,要做 “社交引导者”
图片

幼师常见困惑:孩子抢玩具、吵架时,总忍不住 “快速解决”——“别吵了,老师来分”,可下次还是会吵架。

落地策略:让孩子 “自己试着解决问题”

孩子的社交能力,是在 “解决矛盾” 中练出来的,我们要做 “帮他理清思路” 的人,而不是 “替他做决定”。

比如两个孩子抢拼图:

👉先让双方 “冷静下来”:“你们现在都很着急,我们先坐下来,一个一个说”;

👉引导 “说出需求”:“你想玩拼图,对吗?”“你还没拼完,不想让他拿走,对吗?”;

👉让他们 “想办法”:“那怎么才能让两个人都开心呢?是轮流玩,还是一起拼?”

关键提醒:刚开始孩子可能会说 “我不知道”,这时可以给 “选项”(比如 “要么轮流,要么一起拼”),但别直接定答案 —— 就算他们最后选的 “方法不好”(比如轮流只玩 1 分钟),也是他们自己的尝试,下次会更清楚 “怎么选更好”。


要点⑦“注重在生活中学习与发展”

别让 “学习” 只在 “课堂上”
图片

幼师常见困惑:总觉得 “学习要靠专门的活动”,比如 “教洗手” 就是 “念洗手步骤”,“吃饭” 就是 “让孩子快吃”,没发现生活里的互动机会。

落地策略:把 “生活环节” 变成 “互动课堂”

生活里的每一个小事,都是互动的好机会,关键是 “带着孩子‘慢下来’观察和思考”:

👉洗手时:“你看,泡沫搓出来是白色的,冲完水就没了,为什么呀?”(科学探究);

👉吃饭时:“今天的胡萝卜是橙色的,西兰花是绿色的,你想先吃哪一个?”(自主选择 + 认知颜色);

👉整理书包时:“我们把书放在大格子里,铅笔放在小袋子里,这样找的时候就方便了”(分类能力)。



7条考查要点,说到底不是 “要我们做到完美”,而是要我们 “眼里有孩子”。师幼互动不是 “技巧”,而是 “用心”:蹲下来和孩子说话,停下来听孩子表达,慢下来陪孩子尝试。

当我们把“评估要点” 变成 “日常里的自然互动”,孩子会用更放松的状态回应我们 —— 这才是最好的师幼互动,也是最好的保教质量。


图片
图片
图片

【中国幼师】专注学前教师技能进阶与职业发展,助力每一位幼儿教育工作者成为行业标杆!我们深耕教师技能提升与取证培训,以“专业·实用·前沿”为核心,打造系统化成长解决方案。从新手教师到行业引领者,我们陪你每一步成长!关注我们,让专业成为你的竞争力!

图片

扫码即可咨询


《评估指南》师幼互动7条要点,如何有效落地
2025-09-26 11:17:49
图片

2022 年《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》的颁布,将 “师幼互动” 推到了幼儿园保教质量提升的核心位置。7条考查要点,既是方向指引,也成了很多幼师的 “实践考题”:明明知道要 “关注幼儿个体差异”,可班里 30 个孩子怎么精准兼顾?想 “支持幼儿探究”,却总在关键时刻忍不住 “给答案”?

图片

师幼互动不是 “花架子”,而是藏在晨间问候、区域活动、餐后聊天里的 “教育细节”。针对这 7 条要点,从 “知道” 到 “做到”,把理论变成日常。


要点①“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”

别让活动“拆分成块”
图片

幼师常见困惑:设计活动时,总怕 “漏了领域”—— 语言活动只讲故事,艺术活动只教唱歌,最后孩子学的是 “碎片知识”,没法串联起来。

落地策略:用 “核心主题” 串起多领域

不用刻意追求 “每个领域都占比”,而是围绕幼儿感兴趣的主题,让学习自然融合。

比如小班孩子对 “小动物” 好奇,可设计这样的互动:

语言:让孩子描述 “我喜欢的小动物长什么样”(表达能力);

科学:观察金鱼 “怎么游”“吃什么”(探究能力);

社会:分组 “给小兔子搭小窝”(合作能力);

艺术:用彩纸贴 “我心中的小动物”(创造力)。


关键提醒:整体性不是 “面面俱到”,而是让幼儿在一个真实场景里,自然调动多方面能力 —— 就像孩子在家玩过家家,会自然用到语言、社交、解决问题的能力,我们要做的就是 “保留这种自然”。


要点②“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”

从 “统一要求” 到 “精准回应”
图片

幼师常见困惑:班里孩子有的爱说话,有的总安静坐着;有的会数数到 20,有的还分不清 “3 和 5”,怎么互动才能不 “顾此失彼”?

落地策略:做好 “两步观察 + 分层支持”

第一步:先 “看见差异”—— 准备一个简单的 “幼儿互动记录卡”,记录孩子的 “偏好” 和 “卡点”:

图片

第二步:用 “分层任务” 回应差异。比如数学活动 “分水果”:

对能力弱的孩子:“请把 3 个苹果分给 3 个小朋友,每人 1 个”(感知 “一一对应”);

对能力中等的孩子:“有 5 个橘子,分给 2 个小朋友,可以怎么分”(探索不同分法);

对能力强的孩子:“如果每人要 2 个香蕉,5 个小朋友需要多少个”(简单运算)。


关键提醒:尊重差异不是 “区别对待”,而是 “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的节奏里成功”—— 安静的孩子愿意开口就是进步,搭不高的孩子多试一次就是成长。


要点③“支持幼儿自主选择与表达”

别做 “指挥者”,要做 “搭台人”
图片

幼师常见困惑:总怕孩子 “选不对”“说不好”。区域活动时忍不住说 “你去搭积木吧”,孩子表达不清时,直接替他说 “你是想要这个玩具吗”。

落地策略:给 “选择空间”,留 “表达时间”

自主不是 “完全不管”,而是给孩子 “有限的选择权”,并耐心听他 “说清楚”。

比如区域活动前,不说 “你们去哪个区”,而是说:“今天开放绘本区、积木区、美工区,你想先去哪个?可以告诉我原因吗?”

如果孩子表达不清(比如指着玩具哭),别急着猜,而是 “引导他说”:“你是想要这个小熊吗?还是觉得小熊掉地上了,想让我帮忙捡?”


要点④“重视幼儿的探究过程”

忍住 “给答案”,多问 “为什么”
图片

幼师常见困惑:孩子问 “为什么树叶会变黄”,我直接说 “因为秋天到了”;孩子搭积木总塌,我直接告诉他 “要把大的放下面”—— 最后孩子不怎么问了,也不怎么愿意尝试了。

落地策略:用 “提问链” 引导孩子自己找答案

探究的核心不是 “得到正确结果”,而是让孩子体验 “我能找到答案” 的快乐。当孩子遇到问题时,别直接给方法,而是用 “阶梯式提问” 引导:

比如孩子问 “树叶为什么变黄”:

👉先共情:“你发现树叶从绿变成黄了,是不是觉得很奇怪?”(认可他的观察);

👉再引导观察:“我们去看看楼下的树,是不是所有树叶都黄了?有的树叶子还是绿的,为什么呢?”(对比观察);

👉最后留空间:“你觉得可能是因为什么?我们可以把变黄的树叶和绿树叶夹在书里,过几天再看看”(延续探究)。


关键提醒:就算孩子最后没找到 “正确答案” 也没关系 —— 比如孩子觉得 “树叶变黄是因为它老了”,这也是他基于观察的思考,比 “记住‘秋天’这个答案” 更有价值。


要点⑤“关注幼儿的情绪情感”

别只说 “别哭了”,要 “接住情绪”
图片

幼师常见困惑:孩子哭了,第一反应是 “哄好”,可孩子的情绪还是没解决。

落地策略:用 “情绪疏导四步法” 互动

第一步:“命名情绪”—— 帮孩子说出他的感受:“你刚才想玩积木,被小朋友拿走了,所以你很生气,对吗?”(让孩子知道 “我的情绪被看见”);

第二步:“接纳情绪”—— 不说 “不许哭”,而是说 “生气的时候想哭是正常的,你可以哭一会儿,老师陪着你”(情绪没有 “对与错”);

第三步:“倾听原因”—— 等孩子平静一点,问 “刚才发生了什么?你想怎么做呢?”(了解情绪背后的需求);

第四步:“引导解决”—— 和孩子一起想办法:“下次想玩别人的玩具,可以说‘能借我玩一会儿吗’,我们一起试试好不好?”


要点⑥“支持幼儿之间的交往合作”

别做 “矛盾调解员”,要做 “社交引导者”
图片

幼师常见困惑:孩子抢玩具、吵架时,总忍不住 “快速解决”——“别吵了,老师来分”,可下次还是会吵架。

落地策略:让孩子 “自己试着解决问题”

孩子的社交能力,是在 “解决矛盾” 中练出来的,我们要做 “帮他理清思路” 的人,而不是 “替他做决定”。

比如两个孩子抢拼图:

👉先让双方 “冷静下来”:“你们现在都很着急,我们先坐下来,一个一个说”;

👉引导 “说出需求”:“你想玩拼图,对吗?”“你还没拼完,不想让他拿走,对吗?”;

👉让他们 “想办法”:“那怎么才能让两个人都开心呢?是轮流玩,还是一起拼?”

关键提醒:刚开始孩子可能会说 “我不知道”,这时可以给 “选项”(比如 “要么轮流,要么一起拼”),但别直接定答案 —— 就算他们最后选的 “方法不好”(比如轮流只玩 1 分钟),也是他们自己的尝试,下次会更清楚 “怎么选更好”。


要点⑦“注重在生活中学习与发展”

别让 “学习” 只在 “课堂上”
图片

幼师常见困惑:总觉得 “学习要靠专门的活动”,比如 “教洗手” 就是 “念洗手步骤”,“吃饭” 就是 “让孩子快吃”,没发现生活里的互动机会。

落地策略:把 “生活环节” 变成 “互动课堂”

生活里的每一个小事,都是互动的好机会,关键是 “带着孩子‘慢下来’观察和思考”:

👉洗手时:“你看,泡沫搓出来是白色的,冲完水就没了,为什么呀?”(科学探究);

👉吃饭时:“今天的胡萝卜是橙色的,西兰花是绿色的,你想先吃哪一个?”(自主选择 + 认知颜色);

👉整理书包时:“我们把书放在大格子里,铅笔放在小袋子里,这样找的时候就方便了”(分类能力)。



7条考查要点,说到底不是 “要我们做到完美”,而是要我们 “眼里有孩子”。师幼互动不是 “技巧”,而是 “用心”:蹲下来和孩子说话,停下来听孩子表达,慢下来陪孩子尝试。

当我们把“评估要点” 变成 “日常里的自然互动”,孩子会用更放松的状态回应我们 —— 这才是最好的师幼互动,也是最好的保教质量。


图片
图片
图片

【中国幼师】专注学前教师技能进阶与职业发展,助力每一位幼儿教育工作者成为行业标杆!我们深耕教师技能提升与取证培训,以“专业·实用·前沿”为核心,打造系统化成长解决方案。从新手教师到行业引领者,我们陪你每一步成长!关注我们,让专业成为你的竞争力!

图片

扫码即可咨询


留下您联系方式
郑重承诺,您的信息我们严格保密,请您放心填写。
确认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