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近年来,国家大力推进 “托幼一体化” 政策,旨在打通托育与学前教育的衔接壁垒,缓解普惠托育资源供需矛盾。在此背景下,越来越多幼儿园延伸服务链条,开设 2-3 岁托班。然而,实践中部分园所陷入 “托幼一致化” 误区 —— 将托班视为小班的 “缩微版”,沿用小班的教育模式、活动设计与管理逻辑,忽视了低龄幼儿的发展特质与核心需求,导致托班教育失去适宜性与针对性。
“托幼一体化” 不是 “托幼一致化” ,“托”与“幼”的核心差异,为托班教育的适宜性路径与教师角色重构方向指明了方向。
认知前提:
托班幼儿并非小班幼儿的“缩小版”
多所幼儿园在托班筹备初期便达成一个关键共识:2-3 岁托班幼儿并非小班幼儿的 “缩小版”,而是具有独立发展特质的特殊群体。这一认知成为其摆脱 “托幼一致化” 误区的起点,具体体现在三个核心维度:
从生活照料需求来看,托班幼儿正处于生活自理能力萌芽阶段,无法像小班幼儿那样自主完成进餐、洗手、穿脱衣物等基础行为,需要教师提供更细致的一对一照料。
例如部分园所托班在入园初期,教师会专门记录每个孩子的进餐量、饮水频次、排便情况,甚至协助幼儿整理歪斜的衣领、擦拭嘴角的饭粒;对于不会自主喝水的幼儿,教师需采用 “手把手引导握杯”“少量多次喂饮” 的方式,这些在小班教育中已逐渐弱化的照料环节,成为托班日常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。

从情感与安全感建构来看,托班幼儿首次脱离家庭环境时,分离焦虑表现更强烈、持续时间更长,对教师的情感依赖远高于小班幼儿。
园所观察发现,托班幼儿需要教师 “饱满的情感支持”—— 如轻柔的肢体安抚(拍背、牵手)、耐心的轻声回应、持续的目光关注,而非小班阶段侧重的 “规则引导”。一位教龄 12 年的托班教师在反思中提到:“面对托班孩子,语气的柔和度、蹲下来的高度、回应的及时性,都会直接影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,稍有疏忽就可能引发哭闹。”

从认知与活动方式来看,托班幼儿以具象思维为主,无法理解小班的结构化活动指令,需通过 “生活化情境”“游戏化互动” 感知世界。
部分园所设计的 “名贴互动” 活动便是典型案例:教师将幼儿的小名贴在其衣服肚皮位置,用自己的工作名贴与孩子进行 “对对碰”,通过肢体接触与趣味互动完成初次相识 —— 这种无需复杂语言指令的活动设计,完全区别于小班 “自我介绍、举手发言” 的结构化环节,更契合托班幼儿的认知特点。

托班教育的差异化设计
让“一体化”落地于“适宜性”
基于对托班幼儿特质的深度认知,多所幼儿园跳出 “小班模式复制” 的框架,从环境、活动、家园共育三个维度构建托班专属的教育体系,真正彰显 “托幼一体化” 的 “差异化内核”。
1. 环境:从 “功能性” 到 “安全感导向”
托班的教室布置并非小班环境的简化,而是以 “降低分离焦虑、适配低龄需求” 为核心目标。
例如,部分园所会在托班教室主题墙设置 “全家福展示区”,邀请家长与孩子共同装饰全家福并张贴,让幼儿在陌生环境中能随时看到家人影像,强化心理安全感;区域材料选择上,避免小班常见的 “益智类结构化材料”(如拼图、串珠),转而提供柔软的毛绒玩具、可随意堆叠的大块积木、便于抓握的圆角绘本,既满足托班幼儿 “触摸探索” 的需求,又规避安全风险。

2. 活动:从 “目标导向” 到 “兴趣与节奏驱动”
托班的活动设计遵循 “追随幼儿节奏、贴合发展需求” 的原则,拒绝套用小班的 “集体活动框架”,形成两类核心活动模式:
一类是过渡环节的 “柔性引导”。考虑到托班幼儿注意力持续时间短(通常仅 5-10 分钟),教师将 “绘本 + 音乐” 作为过渡环节的 “核心工具”:早饭后选择《三只小猪》《小熊请客》等短故事绘本,用夸张的语气、生动的肢体动作吸引幼儿注意力,自然衔接区域活动;午饭前则阅读《蔬菜在哪里》《好吃的食物》等与饮食相关的绘本,通过故事激发幼儿对午餐的兴趣,减少 “挑食拒食” 现象;播放的儿歌、古诗词更是 “情绪调节开关”—— 当《小星星》的旋律响起,原本分散活动的孩子会主动围坐,跟着节奏摇晃身体,实现 “无指令式集合”,避免小班常用的 “排队指令” 引发的抵触情绪。

另一类是户外活动的 “场景化组织”。托班幼儿在户外易出现 “分散乱跑、不听指令” 的情况,部分园所摒弃小班 “集体排队” 的管理方式,设计 “拉环小火车” 活动:教师作为 “火车头”,手持彩色拉环,用 “小火车要去池塘看小鱼啦,谁要上车?” 的邀请式语言吸引幼儿;活动结束时,一句 “小火车要开回教室吃点心啦”,便能让幼儿主动归队拉环,有序返回。这种游戏化组织方式,既契合托班幼儿的游戏天性,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初步的规则意识。

3. 家园共育:从 “信息告知” 到 “焦虑缓解与情感联结”
小班家园共育多侧重 “告知幼儿在园表现”,而托班家长更关注 “孩子是否适应”“是否得到妥善照料”,焦虑情绪更为突出。针对这一需求,不少托班设计 “入园适应卡”或使用“爱托育”小程序,成为家园共育的核心载体:
小程序分享内容聚焦 “生活适应” 与 “活动表现” 两大家长最关心的维度 —— 不仅记录幼儿的进餐量(如 “吃掉小半碗米饭、半碗蔬菜”)、饮水情况(“主动喝了 2 杯水”)、排便与否,还会写下具体的细节片段,如 “今天主动把小毛巾递给老师清洗,还帮小伙伴把小推车送回角落,特别棒”“午睡时说‘不用老师陪’,自己抱着小玩偶躺了 10 分钟就睡着啦”。
教师会在幼儿区域活动、情绪稳定时即时记录,搭配日常活动照片,让家长直观感受到孩子的点滴进步;而即时沟通所传递的 “积极信号”,有效缓解了家长的焦虑。
托班教师的“专业转向”
从 “教育者” 到 “多元成长伙伴”
“托幼一体化” 能否摆脱 “一致化” 误区,核心在于教师角色的转变。多所幼儿园在托班教师选拔与培养中,跳出 “小班教师经验复用” 的思路,强调教师需具备 “三重角色能力”,这也是托班教育高质量推进的关键。
1. 从 “知识传授者” 到 “生活照料者与情感支持者”
部分园所在选拔托班主班教师时,优先考量 “有丰富学前教育经验、对低龄幼儿耐心充足” 的 “资深教师”,如教龄 8-12 年的成熟教师群体 —— 她们不仅熟悉学前教育规律,更能沉下心做好生活照料。帮孩子擦鼻涕、喂饭、哄睡,这些看似琐碎的事,其实是建立情感联结的基础。当孩子愿意主动扑进你怀里、把玩具分享给你时,才说明他真正信任你,教育才能真正开始。这种 “照料即教育” 的理念,成为托班教师的核心共识。
2. 从 “活动组织者” 到 “观察记录者与细节捕捉者”
托班幼儿的进步多体现在细微之处,需教师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。托班教师会随身携带 “小卡片 + 笔”,在幼儿活动时即时记录:孩子主动分享玩具、尝试自己吃饭、甚至一句模糊的 “老师好”,都会被记录下来。这种 “细节捕捉” 不仅能让家长看到孩子的成长,也为教师调整教育策略提供依据。
3. 从 “家园沟通者” 到 “家长焦虑的缓解者”
面对托班家长的焦虑,教师需从“被动回应” 转向 “主动疏导”。在家长陪同入园的前 2 天,教师会召开简短说明会,建议家长 与孩子保持 1-2 米距离,不主动干预孩子探索,当孩子眼神寻找家长时再回应,避免家长过度干预导致孩子依赖感增强;日常沟通中,教师可以用幼儿活动的 “小视频”,用具象化内容传递 “孩子适应良好” 的信号,帮助家长逐步放下焦虑,形成 “教师 - 家长” 的共育合力。
❤
“托幼一体化” 的本质是 “托育与学前教育的资源整合、协同发展”,而非 “教育模式的简单统一”。不盲目沿用小班模式,需立足托班幼儿 “生活照料需求高、情感依赖强、具象思维为主” 的特质,设计适配的教育方案;不盲目复用小班教师经验,需推动教师角色向 “生活照料者、情感支持者、细节观察者” 重构,通过专项培训提升托班专属的专业能力;不盲目简化家园共育,需聚焦家长的焦虑点,通过 “具象化反馈”“情感化沟通” 建立信任。
对于广大幼师而言,这些探索提供了清晰方向:“托幼一体化” 不是 “把小班变小”,而是在理解差异、尊重差异的基础上,构建托班与小班 “各有侧重、相互衔接” 的保教体系。如此,才能让 2-3 岁幼儿在 “托幼一体化” 框架下,获得有温度、有适宜性的保育照护,为其终身发展筑牢第一块基石。



【中国幼师】专注学前教师技能进阶与职业发展,助力每一位幼儿教育工作者成为行业标杆!我们深耕教师技能提升与取证培训,以“专业·实用·前沿”为核心,打造系统化成长解决方案。从新手教师到行业引领者,我们陪你每一步成长!关注我们,让专业成为你的竞争力!

扫码即可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