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对于服务 0-3 岁低龄幼儿的托育园而言,国庆家长开放日并非简单的 “活动展示”,而是破解家长 “照护焦虑” 的关键场景 —— 家长既关心孩子在园能否适应集体照护(如进食、午睡、情绪调节),也期待看到园所如何将国庆节日氛围融入低龄幼儿的日常照料。紧扣 “安全第一、照护为核、节日轻量化” 三大原则,在保障幼儿舒适的基础上,让家长直观感知专业照护能力,建立家园信任。
筹备阶段:
以 “低龄幼儿适配性” 为核心的规划
托育园的开放日筹备需精准匹配 0-3 岁幼儿 “情绪波动大、注意力持续短、依赖熟悉环境” 的特点,从时间、物料、人员、家长沟通四个维度做好细节铺垫,避免因准备不足引发幼儿焦虑或家长误解。
(一)时间与时长:锚定幼儿作息,预留缓冲空间
时段选择:优先参考托育园日常 “幼儿情绪稳定期”,如上午 9:00-11:00(避开 7:30-8:30 的入园分离期、11:00 后的午睡预备期),或下午 2:30-4:30(避开午觉醒后适应期、17:00 后的离园焦虑期),确保幼儿以最佳状态参与活动。
时长控制:按月龄细分活动耐受度 ——0-1.5 岁幼儿单次活动最长 1.5 小时(含 2 次 10 分钟休息缓冲),1.5-3 岁幼儿最长 2 小时(含 1 次 15 分钟休息),避免因疲劳导致哭闹,影响活动体验。
流程节奏:采用 “慢节奏、多衔接” 设计,每个环节之间预留 5 分钟 “过渡时间”(如从照护展示到主题互动时,让幼儿先自主玩一会儿熟悉的玩具,再逐步引导参与),减少环境切换带来的不适。
(二)物料准备:兼顾 “照护刚需 + 节日安全”
基础照护物料(按月龄细分):
0-1 岁:专用柔软安抚巾(每个幼儿 1 条,可提前让家长标记姓名)、100ml 小容量温奶器(设定 40℃恒温,适配母乳 / 配方奶,备足 3-5 台避免排队)、防呛辅食勺(软硅胶材质,按幼儿进食习惯分 “直柄”“弯柄” 两类)、尿不湿(备 3 种常用尺码,附护臀膏);
1.5-3 岁:可啃咬硅胶国旗玩具(直径≥5cm,避免噎呛风险)、防滑学步鞋(备用 2-3 双,防止幼儿活动时鞋子脱落)、围嘴(印简单国庆图案,如小国旗、五角星,增加节日感)。
国庆主题物料(轻量化设计):
感官类:彩色泡沫块拼成的 “迷你国旗”(可触摸、堆叠,无尖锐边角)、国庆主题触觉垫(印有国旗、天安门轮廓的软质垫子,供幼儿爬行时感知);
互动类:硅胶材质 “国庆小鼓”(敲击声音柔和,避免噪音刺激)、可水洗国旗贴纸(贴在幼儿手背或衣服上,方便家长拍照留念,无胶残留)。
家长辅助物料:
「幼儿日常照护手册」(含每日喂养、午睡、活动时间表,标注 “国庆期间特殊照料调整”,如增加 1 次节日主题互动);
「观察指引卡」(分 “0-1 岁重点观察进食 / 情绪”“1.5-3 岁重点观察社交 / 自主行为” 两类,帮家长明确观察方向,避免盲目跟随)。
(三)人员分工:聚焦 “照护 + 安抚 + 引导” 三重职责
核心照护组(每班 3 人):
主班老师:负责整体流程衔接,如把控环节时间、处理突发照护问题(如幼儿吐奶、尿湿),同时向家长讲解 “照护背后的专业逻辑”(如 “为什么我们用弯柄勺喂 1 岁幼儿,是为了锻炼他的口腔协调能力”);
专职保育员(2 人):1 人专注幼儿实时照护(如及时更换尿不湿、辅助进食、轻拍安抚哭闹幼儿),1 人负责物料补给(如温奶器续奶、更换弄脏的安抚巾),确保照护不中断。
家长安抚与引导组(全园 2-3 人,跨班支援):
提前培训 “低龄幼儿分离焦虑应对技巧”,如手持幼儿熟悉的儿歌播放器(预存《小星星》《拍手歌》等)、用 “玩具引导法” 转移注意力(如 “宝宝看,小国旗玩具在等你一起玩哦”);
引导家长 “安静观察”,避免家长因担心孩子而频繁干预(如幼儿自主抓握食物时,轻声提醒家长 “这是我们培养自主进食的环节,宝宝弄脏没关系,我们会及时清洁”)。
安全保障组(1 人):
提前检查活动区域安全(如软垫缝隙是否有小零件、温奶器是否防烫、电源插座是否遮挡),活动中实时巡查,避免幼儿攀爬、误食小物件等风险。
(四)家长沟通:提前 “管理预期”,减少现场误解
沟通时间:提前 3 天启动沟通,分 “群通知 + 一对一确认” 两步 —— 先在家长群发送《国庆开放日温馨提示》,再对 0-1 岁幼儿家长、有特殊需求(如幼儿过敏、分离焦虑严重)的家长进行一对一微信或电话确认,确保信息传达到位。
沟通内容:
「物品准备」:明确 “可带” 与 “禁带”—— 可带幼儿常吃的辅食泥(标注食用量和温度要求)、熟悉的安抚玩具(避免带过大或有绳索的玩具,防止安全隐患);禁带零食、坚果、含糖饮料(避免影响幼儿正常进食,或引发过敏);
「行为指引」:强调 “三不原则”—— 不强行要求幼儿参与活动(如幼儿抗拒玩国庆游戏时,允许家长抱在怀里观察)、不随意给其他幼儿喂食、不频繁使用手机拍照(避免闪光灯刺激幼儿眼睛,园所会安排专人拍摄,后续统一分享);
「流程预告」:附 “可视化时间轴”(如 “9:00-9:15 签到适应→9:15-9:45 日常照护展示→9:45-10:15 国庆主题互动→10:15-10:45 休息 + 加餐→10:45-11:00 家长答疑”),标注每个环节的 “家长参与方式”(如照护展示环节 “站在黄色观察线外安静观看”)。
实施阶段:
“照护场景 + 节日互动” 的落地
托育园开放日的实施,将国庆元素自然融入日常照料场景,让家长看到 “节日氛围如何为幼儿的成长服务”。
(一)9:00-9:15 签到与适应:用 “熟悉感” 缓解陌生焦虑
签到区设计:设在托育园大厅(非教室),避免家长集中进入教室干扰幼儿日常秩序。签到台分 “月龄专区”——0-1 岁家长在 “软垫签到区”(可让幼儿坐在软垫上,家长边签到边陪孩子玩触觉绘本),1.5-3 岁家长在 “玩具签到区”(幼儿可自主挑选硅胶国旗玩具,家长签到后领取 “观察指引卡”)。
引导互动:老师主动上前与幼儿打招呼,用 “个性化称呼 + 玩具引导” 拉近距离,如对常抱小熊安抚的幼儿说 “乐乐,今天小熊也来和我们一起过国庆啦,要不要和老师的小国旗玩具握个手?”;同时对家长说 “乐乐最近早上入园后会自己找绘本,今天您可以多观察他自主翻书的动作,这是他专注力发展的表现”,帮家长快速进入 “观察者” 角色。
环境铺垫:现场播放轻柔的国庆主题音乐(如《我和我的祖国》纯音乐版,音量调至 25 分贝,不超过幼儿日常环境音),墙面贴 “低饱和度国庆贴纸”(如浅红色国旗、黄色五角星,避免鲜艳色彩刺激幼儿眼睛),营造温和的节日氛围。
(二)9:15-9:45 日常照护展示:让家长看见 “专业细节”
按 “进食 - 清洁 - 照料” 三个核心照护场景展开,每个场景均 “先展示、再讲解”,让家长理解 “每一个照护动作背后的教育意义”,而非单纯 “看过程”。
进食照护(分月龄展示):
0-1 岁:展示 “奶瓶喂养 / 辅食喂养”—— 保育员用 “45 度倾斜抱姿” 喂奶,边喂边轻声说 “宝宝慢慢喝,我们等会儿和小国旗玩哦”,同时向家长讲解 “这个抱姿能减少宝宝吐奶,喂完后竖抱拍嗝 2 分钟,是我们日常的标准流程”;喂辅食时用软硅胶勺 “少量多次喂”,演示 “如何观察宝宝吞咽信号(如嘴巴主动张开、吞咽后无哭闹)”,解答家长 “如何判断宝宝是否吃饱” 的疑问。
1.5-3 岁:展示 “自主进食”—— 幼儿坐在带安全带的餐椅上,用弯柄勺自主舀取软烂的蔬菜粥,保育员在旁观察,仅在幼儿舀洒时轻声引导 “宝宝可以试着把勺子靠近嘴巴,慢慢倒”,而非直接喂饭。向家长说明 “我们从 1 岁开始培养自主进食,每天练习 15 分钟,即使弄脏衣服也不批评,就是为了保护宝宝的探索欲”。
清洁照护(趣味化引导):
以 “国庆洗手小游戏” 为载体,展示日常清洁流程 —— 保育员带领 1.5-3 岁幼儿到洗手池前,用 “儿歌引导法” 念 “打开小龙头,淋湿小小手,抹上洗手液,泡泡搓搓走(搓出泡泡后,引导幼儿对着手心的小国旗贴纸‘洗泡泡’),冲干净小手,擦干真干净”,同时向家长演示 “如何调整水流大小(避免溅到幼儿衣服)、如何检查指缝是否洗干净”,说明 “每天餐后、户外活动后必洗手,用游戏化方式让幼儿主动配合”。
日常照料(安抚式处理):
展示 “尿不湿更换” 和 “情绪安抚” 两个高频场景 —— 更换尿不湿时,保育员边操作边讲解 “更换时抬高宝宝臀部的角度(不超过 30 度),避免损伤腰椎,这是我们针对 1 岁以下宝宝的特殊操作要求”;若有幼儿因想念家长哭闹,保育员用 “安抚巾 + 儿歌” 轻哄,如 “宝宝抱着自己的小毛巾,我们一起唱《拍手歌》,妈妈在外面看着宝宝呢”,向家长说明 “低龄幼儿情绪调节能力弱,我们不强行制止哭闹,而是用‘熟悉物品 + 声音安抚’帮他平静,这需要耐心,也需要家长的理解”。
(三)9:45-10:15 国庆主题互动:轻量化、高参与、零压力
针对低龄幼儿 “注意力持续短、喜欢感官体验” 的特点,设计 2 个 “低强度、多互动” 的节日小游戏,避免复杂规则,确保每个幼儿都能轻松参与,同时让家长感受到 “节日活动如何适配幼儿发展需求”。
游戏 1:国旗感官配对(适配 0-3 岁)
准备:将彩色泡沫块拼成的 “迷你国旗”(红底黄星)、“彩色方块”(红、黄、蓝三色)分散放在软垫上,每个幼儿面前放 1 个小篮子。
流程:老师先示范 “拿起国旗,放进篮子里”,对 0-1 岁幼儿,允许家长握着孩子的手一起拿;对 1.5-3 岁幼儿,引导他们 “找一找和老师手里一样的旗”,找到后用 “宝宝找到国旗啦,和妈妈一起举高高,说‘国庆快乐’” 鼓励互动。
意义:既让幼儿通过触摸感知 “国旗的颜色和形状”,也锻炼 0-1 岁幼儿的抓握能力、1.5-3 岁幼儿的认知配对能力,避免 “强行教国旗知识” 的负担。
游戏 2:国庆小鼓轻拍(适配 1-3 岁,0-1 岁可旁观)
准备:5-6 个硅胶小鼓(贴有小国旗贴纸),围成圆圈,每个鼓旁放 1 个小锤子(软泡沫材质)。
流程:老师先拍鼓念 “国庆到,宝宝笑”,再邀请幼儿和家长一起 “拍一下鼓,说一句‘国庆快乐’”;对 1-2 岁幼儿,家长可握着孩子的手轻拍;对 2-3 岁幼儿,鼓励他们自己拍鼓,老师用 “宝宝拍得真好听,大家都为你鼓掌呢” 强化积极反馈。
意义:通过声音和动作的互动,让幼儿感受节日的快乐氛围,同时锻炼手眼协调能力,家长也能通过参与拉近与孩子的距离。
(四)10:15-10:45 休息 + 加餐:延续日常照护,展现细节温度
休息环节:安排幼儿在熟悉的午睡室或活动区休息,0-1 岁幼儿可躺在小床上,保育员轻拍安抚;1.5-3 岁幼儿可坐在软垫上玩自己带来的安抚玩具,老师播放轻柔的摇篮曲(非国庆音乐,避免刺激),让幼儿从活动状态平缓过渡到休息状态。
加餐环节:按日常标准提供加餐(如 0-1 岁幼儿喝温奶、1.5-3 岁幼儿吃蒸南瓜块 + 小米粥),保育员在分发时延续 “自主引导”—— 对 1.5-3 岁幼儿说 “宝宝自己拿小勺子,吃一块南瓜,国庆期间我们也会保证每天 2 次加餐,营养不打折”,让家长看到 “即使有开放日活动,日常饮食照护也不简化”。
家长观察:允许家长在休息区外安静观察,老师适时讲解 “我们每天都会在这个时间安排休息,是为了让幼儿形成规律作息,国庆期间也会保持,避免打乱孩子的生物钟”,解答家长 “节日期间会不会调整作息” 的担忧。
(五)10:45-11:00 家长答疑与离园:分批次沟通,传递个性化关怀
分批次沟通:按 “月龄分组” 邀请家长进入小会议室沟通(0-1 岁组 10:45-10:50,1.5-3 岁组 10:50-11:00),避免集中拥挤,确保每位家长有 3-5 分钟的单独交流时间。
沟通重点:结合幼儿当天表现,提供 “个性化照护建议”—— 如对 “进食时容易分心” 的幼儿,建议家长 “在家喂饭时也固定餐椅,减少周围玩具干扰,和托育园保持一致”;对 “社交时不敢主动互动” 的幼儿,说明 “我们会每天安排 10 分钟小组游戏,帮他慢慢适应,家长在家也可以多带他和同龄孩子接触”。
离园衔接:给每个幼儿发放 “国庆小礼物”(印有国旗的纯棉安抚巾,可日常使用),同时递上《幼儿当日活动反馈表》(标注 “进食量、情绪状态、互动表现”,如 “宝宝今日喝 2 次奶,共 200ml,参与国旗配对游戏 5 分钟,情绪稳定”);提醒家长 “回家后可和宝宝聊‘今天玩的小鼓’‘找到的国旗’,强化美好体验,也能帮孩子回忆在园生活”。
复盘阶段:
以 “个体改进” 为核心的优化
托育园的开放日复盘无需追求 “流程完整性”,而应聚焦 “每个幼儿的适配性” 和 “家长的核心诉求”,将反馈转化为可落地的照护改进措施,为后续日常照护和下次开放日积累经验。
(一)反馈收集:聚焦 “照护细节 + 家长焦虑点”
核心收集方式:以 “一对一沟通记录” 为主,辅以 “简短纸质问卷”(仅 3 个问题,避免家长填写负担)——
问卷问题:①今天最想了解的照护细节是否得到解答?②对国庆主题互动环节,您觉得宝宝是否适应?③后续开放日,您还想了解哪些内容(如午睡照护、户外活动)?
数据整理:按 “月龄分类” 记录关键信息,如 “0-1 岁组家长最关注‘吐奶处理’‘夜奶衔接’,1.5-3 岁组家长最关注‘自主如厕训练’‘社交引导’”;同步统计 “幼儿情绪数据”,如 “0-1 岁幼儿哭闹 3 人次(均为分离焦虑),1.5-3 岁幼儿哭闹 1 人次(因玩具争抢)”,形成《开放日幼儿情绪与家长诉求分析表》。
(二)改进方向:瞄准 “照护优化 + 家长沟通”
照护流程优化:
针对 “0-1 岁幼儿分离焦虑哭闹”:下次开放日提前 15 分钟开放 “亲子适应区”(让家长带幼儿在教室外熟悉老师和玩具,再进入活动区),同时增加 “家长陪伴环节”(如进食时允许家长在旁观察 5 分钟,再逐步离开);
针对 “1.5-3 岁幼儿玩具争抢”:后续日常照护中增加 “分享意识培养”(如每次游戏前讲解 “玩具轮流玩”,开放日主题互动时准备足够数量的玩具,避免争抢);
针对 “家长关注的‘午睡照护’未充分展示”:下次开放日可增加 “午睡预备环节展示”(如保育员如何引导幼儿脱鞋、盖被子,用轻柔的故事助眠),满足家长需求。
家长沟通改进:
针对 “部分家长反馈‘照护讲解太快’”:下次开放日在照护展示环节增加 “暂停提问时间”(每 10 分钟预留 2 分钟让家长提问,避免信息过载);
针对 “0-1 岁家长需要更具体的‘家庭照护建议’”:制作《月龄适配家庭照护手册》(如 “10 个月幼儿自主进食家庭训练方法”“1 岁半幼儿情绪安抚技巧”),开放日时发放给家长,强化家园照护一致性。
(三)存档与后续:传递 “持续关怀”,深化家园信任
个性化存档:按家庭整理幼儿活动照片(每个家庭 5-6 张,含签到、照护、互动环节,避免拍摄哭闹场景),打包发送至家长微信,附 “个性化留言”(如 “宝宝今天在国旗配对游戏中很专注,在家可以用彩色积木和他玩类似的配对游戏,锻炼认知能力”);
园所内部存档:将《开放日流程表》《物料清单》《幼儿情绪与家长诉求分析表》《改进方案》整理成 “托育园国庆开放日标准化手册”,供后续活动参考,同时组织老师召开 “复盘会”,明确下次活动的责任人(如物料准备由保育员李老师负责,家长沟通由主班张老师负责);
后续跟进沟通:开放日后 1 周内,对有特殊需求的家长(如幼儿过敏、分离焦虑严重)进行 “一对一回访”(微信或电话),询问 “宝宝回家后的适应情况”,解答后续照护疑问,让家长感受到 “开放日不是‘一次性活动’,而是家园持续沟通的开始”。
托育园的国庆家长开放日,本质是 “专业照护的可视化呈现”。通过 “精准筹备 - 细节落地 - 闭环复盘”,既能缓解家长的照护焦虑,也能让托育园的专业价值被看见,最终实现家园同频,为低龄幼儿的成长筑牢 “园所 + 家庭” 的双重保障。



【中国幼师】专注学前教师技能进阶与职业发展,助力每一位幼儿教育工作者成为行业标杆!我们深耕教师技能提升与取证培训,以“专业·实用·前沿”为核心,打造系统化成长解决方案。从新手教师到行业引领者,我们陪你每一步成长!关注我们,让专业成为你的竞争力!

扫码即可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