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《评估指南》强调幼儿表征,如何用好这7种表征策略
《评估指南》强调幼儿表征,如何用好这7种表征策略
2025-11-13 09:42:53
图片



《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标》明确指出:“重视幼儿通过绘画、讲述等方式对自己经历过的游戏、阅读图画书、观察等活动进行表达表征,教师能一对一倾听并真实记录幼儿的想法和体验。”

这一要求与《3-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》中“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”理念高度契合,凸显了表征培养在幼儿认知、情感与语言发展中的核心价值。


当前,多数幼儿教师已认知到表征的重要性,但实践中仍存在认知片面、方式单一、目标功利化等问题,部分教师将表征等同于“成果展示”,忽视其对幼儿思维梳理与问题解决的实际作用,导致表征活动低效甚至无效。以下七种主要的儿童表征形式,结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点,为幼师提供了具体的培养策略,可收藏使用。


PART.01 语言表达表征:
图片
搭建“说”的阶梯,让思维可视化

语言表达表征是儿童运用口语或书面语(幼儿阶段以口语为主)传递思维、情感与经历的核心方式,其发展呈现明显的年龄递进特征,教师需精准匹配阶段特点设计培养方案。


图片

(一)发展阶段细化

  1. 简单重复阶段(1-2岁):以单字、叠词及简短句式为主,如“妈妈”“抱抱”“狗狗跑”,重复表达是其巩固语言记忆的主要方式,常伴随动作辅助理解。

  2. 事物指认与简单描述阶段(2-3岁):能准确指认常见事物并说出名称,如“这是苹果,红色的”,开始使用“主谓”“主谓宾”基本句式,形容词使用局限于颜色、大小等直观特征。

  3. 事件叙述阶段(3-4岁):可连贯讲述简短事件,如“昨天和奶奶去公园,看到了鸽子,喂了面包”,能使用“昨天”“然后”等简单连接词,形容词、副词使用量增加。

  4. 逻辑表达与创意讲述阶段(4-6岁):能清晰表达观点、讲述完整故事,如“我觉得小兔子不应该独自出门,因为会遇到大灰狼”,部分幼儿可进行简单的情景创编或“小演讲”。

(二)实操培养策略

  1. 创设分层语言环境:1-2岁多开展“亲子互动式对话”,如喂饭时说“我们吃软软的米饭,香香的”;3-4岁设立“晨间分享角”,每天留5分钟让幼儿讲述“昨天最开心的事”;5-6岁组织“话题辩论会”,围绕“积木该谁先玩”等生活化话题引导表达观点。同时定期开展“绘本共读”,读后续问“如果你是小主人公,会怎么做”,激发表达欲。

  2. 建立“倾听-反馈”闭环:幼儿表达时教师需蹲姿平视、眼神专注,不随意打断。对1-3岁幼儿的碎片化表达及时回应,如幼儿说“狗狗”,可追问“是小区里黄色的小狗吗?它在摇尾巴对不对”;对4-6岁幼儿的表达精准反馈,如“你提到喂鸽子时鸽子‘抢着吃’,这个词用得很准确,当时你是什么心情呀”。

  3. 搭建表达支架:对表达困难的幼儿提供句式支架,如“今天我玩了______,我觉得______”;开展“词语游戏”辅助积累,如“颜色接龙”“声音模仿秀”(模仿动物叫并说名称)。

  4. 温和纠错与示范:发现表达错误时不直接否定,而是示范正确说法。如幼儿说“我吃了3个苹果,饱饱了”(实际吃1个),可回应“你很想吃3个苹果对不对?今天我们吃了1个苹果,吃得很满足呀”,既纠正数量又保护表达热情。

  5. 开展主题表达活动:3-4岁举办“故事接龙”,教师开头“森林里有一只小松鼠,它发现了一个大松果”,幼儿依次续编;5-6岁开展“我的小发明”演讲,鼓励幼儿介绍自己设计的“玩具”,锻炼逻辑表达。


PART.02 肢体动作表征:
图片
释放“动”的潜能,让情感可感知

肢体动作表征是幼儿借助身体姿态、动作、表情传递情感与需求的非语言方式,在语言未成熟的低龄阶段尤为重要,是其“以体表意”的主要工具。


图片

(一)核心表现特征

1-3岁幼儿常通过“指向”“拥抱”“哭闹”等直接动作表达需求;3-6岁幼儿动作更具象征性,如用“挥手”表示再见、“踮脚伸手”表示想要高处物品、“皱眉抱臂”表示生气,部分幼儿会模仿成人动作传递认知,如模仿医生“打针”。

(二)实操培养策略

  1. 开展“观察-模仿”专项活动:收集“开心”“生气”“害怕”等表情图片,引导幼儿观察面部特征后模仿;播放简短动画片段(如《小猪佩奇》中的家庭互动),让幼儿模仿角色动作并说说“在表达什么”。

  2. 生活场景主动引导:幼儿想要玩具时,引导其用“手指玩具+说‘我想要’”的组合方式表达;家人来接时,鼓励用“拥抱+说‘我想你了’”表达情感,将肢体动作与语言结合。

  3. 借助艺术形式拓展:播放节奏鲜明的儿歌(如《小兔子乖乖》),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现“兔子跳”“开门”等场景;开展“无声表演”游戏,让幼儿用动作表演“吃面条”“拍皮球”,其他幼儿猜内容。

  4. 鼓励创意动作表达:给出主题如“下雨了”,鼓励幼儿自由设计动作,如“拍手表示雨滴”“抱头表示躲雨”,对独特创意及时肯定,如“你用转圈表示雨变大,很有想法”。

  5. 解读并回应幼儿的肢体信号:发现幼儿“揉眼睛”时,问“你是不是困了,想休息一下”;看到幼儿“反复摸别人玩具”,引导“你想用手指一下玩具,问‘我可以玩吗’,这样更礼貌哦”,帮助幼儿将模糊动作转化为清晰表达。


PART.03 绘画和涂鸦表征:
图片
尊重“画”的意义,让思维可呈现

绘画和涂鸦表征是幼儿用线条、色彩、图形表达内心世界的独特方式,其价值不在于“画得像”,而在于“画得有想法”。教师需摒弃“评价绘画技巧”的惯性思维,聚焦作品背后的幼儿认知。


图片


(一)实操培养策略

  1. 提供分层材料与工具:1-2岁提供粗蜡笔、手指颜料、大张画纸(铺在地上方便创作),避免细小工具;3-4岁增加水彩笔、安全剪刀、胶水,支持简单拼贴;5-6岁提供马克笔、素描纸、黏土等,满足复杂创作需求。所有材料标注名称并分类摆放,培养收纳习惯。

  2. 创设“自由创作+主题引导”双场景:设立“自由涂鸦区”,不设主题限制,让幼儿随时记录想法;定期开展主题创作,如“我的家”“秋天的树”,但不规定“必须画什么”,如幼儿画“蓝色的树”,可问“这棵树是不是在晚上呀,所以是蓝色的”。

  3. “一对一倾听”解读作品:幼儿完成作品后,用“你画的是什么呀”“这里的红色代表什么呢”等问题引导讲述,将作品内容与幼儿经历关联,如“你画的这个小人拿着气球,是不是想起了上次去游乐园的事”,并将幼儿的讲述记录在作品背面,标注日期与姓名。

  4. 结合情感教育开展创作:情绪波动时,引导幼儿“把不开心画出来”;班级有开心事(如获奖)时,开展“快乐涂鸦”活动,让幼儿用色彩和线条表达情感,如“你用很多红色和黄色,一定很开心吧”。

  5. 搭建作品展示与交流平台:设立“幼儿作品墙”,按“主题系列”展示作品(如“我们的秋天”系列);每周开展“作品分享会”,让幼儿站在作品前讲述创作想法,锻炼表达能力。


PART.04 角色扮演表征:
图片
创设“演”的场景,让认知可体验

角色扮演表征是幼儿通过模仿、扮演不同角色,再现生活场景、理解社会关系的重要方式,能有效发展其共情能力、社交技能与问题解决能力。教师需提供“低结构支持”,避免过度干预幼儿的创意发挥。


图片


(一)实操培养策略

  1. 精准选择主题与素材:依据年龄特点设计主题,3-4岁选择“家庭生活”(如爸爸妈妈做饭、照顾宝宝)、“幼儿园场景”(如老师上课、午睡)等熟悉场景;5-6岁可拓展“社会职业”(如医生、消防员、超市收银员)、“童话角色”(如三只小猪、小红帽)等主题。

  2. 提供“基础+开放”两类道具:基础道具贴合主题,如医生主题提供听诊器玩具、白大褂(可用白色罩衣替代)、病历本;开放道具提供纸箱、布料、瓶盖等低结构材料,鼓励幼儿自制道具,如用纸箱做“救护车”、用红色布料做“消防员披风”。

  3. 创设沉浸式场景:在角色区布置简易场景,如“小医院”设置挂号台、诊疗床、药柜;“小超市”摆放货架、价签、购物篮,让幼儿快速进入角色。场景布置可邀请幼儿参与,如让幼儿画“医院指示牌”“超市海报”。

  4. 适时介入引导深化:当游戏陷入僵局时,以“角色身份”介入,如幼儿扮演医生时不知如何进行,可扮演“病人”问“医生,我发烧了,怎么办呀”;当出现冲突时,引导幼儿用角色语言解决,如“收银员应该怎么跟顾客说‘请排队’呢”。

  5. 鼓励角色创新与情节创编:不局限于固定角色行为,如幼儿扮演“会飞的医生”,可肯定“这个医生能飞,是不是可以更快救病人呀”;游戏结束后开展“故事分享”,让幼儿讲述“今天扮演时发生了什么事”,梳理游戏中的认知与体验。


PART.05 游戏表征:
图片
激活“玩”的思维,让学习可迁移

游戏表征是幼儿在游戏中通过操作材料、构建场景、模拟行为,将现实经验转化为游戏符号的过程,如用积木搭“桥梁”、用沙子堆“城堡”,是“玩中学”的核心体现。教师需明确“游戏即表征,表征即学习”的理念,优化游戏环境与材料。


图片


(一)实操培养策略

  1. 提供“多元+低结构”游戏材料:基础材料保证数量,如积木按形状、大小分类摆放,数量满足3-4人同时搭建;拓展材料兼顾自然与生活,如松果、树枝、瓶盖、旧纸盒等,激发幼儿联想,如用树枝做“小树”、用旧纸盒做“汽车”。

  2. 引导“观察-迁移”的游戏逻辑:组织幼儿观察现实场景,如参观公园后,引导在建构区搭建“我们看到的公园”,提问“公园有什么?我们用什么积木搭小桥呢”;观看“消防员灭火”视频后,鼓励在角色扮演区模拟“灭火”场景,迁移观察经验。

  3. 支持“问题解决式”游戏:当幼儿搭建的“高楼”倒塌时,不直接帮忙,而是引导思考“怎样让高楼更稳?是不是可以让下面的积木更大更重”;当幼儿用玩具车“运货”遇到“路不平”时,鼓励用积木铺“平坦的路”,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
  4. 记录游戏中的表征过程:用照片、视频记录幼儿的游戏场景,如搭建过程、角色互动,游戏结束后与幼儿一起回顾,问“你刚才搭的是什么?为什么要这样搭”,帮助幼儿梳理游戏中的思维过程。

  5. 开展“跨区域联动”游戏:打通不同区域界限,如建构区搭建“超市”后,角色扮演区开展“超市购物”游戏,绘画区画“超市海报”,让表征在不同场景中联动深化。


PART.06 音乐和舞蹈表征:
图片
唤醒“感”的体验,让情感可表达

音乐和舞蹈表征是幼儿通过旋律、节奏、肢体动作表达情感与体验的艺术方式,对发展节奏感、想象力与社交合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。教师需弱化“技巧训练”,聚焦“情感表达”与“创意体验”。


图片


(一)实操培养策略

  1. 营造浸润式艺术环境:在班级设立“音乐角”,摆放铃鼓、沙锤、三角铁等简易乐器,标注名称与使用方法;每日固定“音乐时光”,播放不同风格的音乐(如欢快的儿歌、舒缓的古典乐、民族音乐),让幼儿自由随节奏晃动身体。

  2. 开展“多感官联动”活动:听音乐时结合视觉体验,如播放“春天”主题音乐,展示鲜花、小草图片,引导用动作表现“小草发芽”“花儿开放”;结合触觉体验,如听“下雨”音乐时,让幼儿触摸湿毛巾,感受“雨滴”的触感后再用动作表达。

  3. 提供“创意表达”平台:开展“情绪音乐会”,让幼儿选择乐器表达不同情绪,如用铃鼓快速敲击表示“开心”,用沙锤缓慢摇晃表示“安静”;举办“集体舞蹈创编”,教师给出主题“小火车开了”,引导幼儿设计“开车”“转弯”“停车”的动作,集体合编舞蹈。

  4. 引入多元文化素材:播放不同国家的儿童音乐(如非洲鼓乐、日本童谣),展示对应的舞蹈动作图片,让幼儿感受“不同音乐有不同的节奏”;结合传统节日,如端午节跳“龙舟舞”、春节跳“恭喜舞”,渗透文化认知。

  5. 专业指导兼顾个性化:对有兴趣的幼儿进行基础节奏指导,如用“拍手”“跺脚”练习节拍;尊重个体差异,如有的幼儿喜欢安静听音乐,有的喜欢跳跃,不强迫统一动作,鼓励“用自己舒服的方式表达”。


PART.07 玩具和物品表征:
图片
挖掘“物”的价值,让认知可建构

玩具和物品表征是幼儿通过摆弄、操作玩具或日常物品,赋予其象征意义、构建认知的过程,如将毛绒玩具视为“朋友”、用积木搭建“家”,是幼儿理解世界、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。教师需优化玩具投放与引导方式,激活物品的教育价值。


图片


(一)实操培养策略

  1. 科学投放“分层+分类”玩具:按年龄分层,1-2岁投放抓握类玩具(如软积木、牙胶玩具)、认知类玩具(如形状配对盒);3-6岁投放建构类玩具(如乐高、磁力片)、角色扮演类玩具(如娃娃家套装、工具套装)、科学探索类玩具(如放大镜、沉浮实验材料)。按功能分类摆放,贴清晰图标便于幼儿取放。

  2. 保障“自由探索”的时间与空间:每日安排30分钟以上的“自由游戏时间”,让幼儿自主选择玩具,不规定“必须怎么玩”,如幼儿把积木当“饼干”吃,不制止而是问“你的饼干是什么味道的呀”,保护想象力。

  3. 引导“象征性游戏”深化认知:用提问激发联想,如幼儿玩娃娃时,问“娃娃饿了,我们用什么喂它呀”,引导用积木当“碗”、瓶盖当“勺子”;开展“物品创意改造”活动,如用快递盒做“玩具车”、用瓶盖做“拼图”,让幼儿理解物品的“多重价值”。

  4. 结合“故事讲述”拓展表征:读绘本后,鼓励幼儿用玩具再现故事场景,如读《小红帽》后,用娃娃、积木搭建“森林”“外婆家”,讲述故事过程;开展“玩具日记”活动,让幼儿每天讲“和玩具发生的事”,教师帮忙记录,培养语言与逻辑能力。

  5. 渗透“社交合作”的引导:当多个幼儿玩同一类玩具时,引导合作,如“你们一起搭一座大城堡吧,一人搭城墙,一人搭屋顶”;当出现玩具争抢时,引导用语言协商,如“你可以问‘我能和你一起玩吗’,或者我们轮流玩”。


落实《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标》要求,核心在于回归表征的本质:表征不是“任务”,而是幼儿梳理思维、表达自我的自然需求;不是“展示品”,而是教师理解幼儿、支持发展的重要依据。

教师在实践中需把握三个核心原则:一是“尊重差异”,允许幼儿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征,如有的幼儿擅长绘画、有的擅长角色扮演,不强迫统一形式;二是“聚焦过程”,关注幼儿表征中的思考与体验,而非作品的“完美度”;三是“适度支持”,当幼儿需要时提供材料或语言支架,而非过度干预创意。唯有摒弃“功利化”思维,以幼儿为本搭建表征支持体系,才能让表征真正成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载体。


END

图片


推荐阅读

“十五五”规划 | 托幼机构如何做好数字化转型?


托小班班级设置及玩教具清单


托幼一体化开局:0-3岁照护教育实操


幼儿园卡通剪纸素材 | 可打印

图片
图片
图片

【中国幼师】专注学前教师技能进阶与职业发展,助力每一位幼儿教育工作者成为行业标杆!我们深耕教师技能提升与取证培训,以“专业·实用·前沿”为核心,打造系统化成长解决方案。从新手教师到行业引领者,我们陪你每一步成长!关注我们,让专业成为你的竞争力!

图片

扫码即可咨询

《评估指南》强调幼儿表征,如何用好这7种表征策略
2025-11-13 09:42:53
图片



《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标》明确指出:“重视幼儿通过绘画、讲述等方式对自己经历过的游戏、阅读图画书、观察等活动进行表达表征,教师能一对一倾听并真实记录幼儿的想法和体验。”

这一要求与《3-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》中“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”理念高度契合,凸显了表征培养在幼儿认知、情感与语言发展中的核心价值。


当前,多数幼儿教师已认知到表征的重要性,但实践中仍存在认知片面、方式单一、目标功利化等问题,部分教师将表征等同于“成果展示”,忽视其对幼儿思维梳理与问题解决的实际作用,导致表征活动低效甚至无效。以下七种主要的儿童表征形式,结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点,为幼师提供了具体的培养策略,可收藏使用。


PART.01 语言表达表征:
图片
搭建“说”的阶梯,让思维可视化

语言表达表征是儿童运用口语或书面语(幼儿阶段以口语为主)传递思维、情感与经历的核心方式,其发展呈现明显的年龄递进特征,教师需精准匹配阶段特点设计培养方案。


图片

(一)发展阶段细化

  1. 简单重复阶段(1-2岁):以单字、叠词及简短句式为主,如“妈妈”“抱抱”“狗狗跑”,重复表达是其巩固语言记忆的主要方式,常伴随动作辅助理解。

  2. 事物指认与简单描述阶段(2-3岁):能准确指认常见事物并说出名称,如“这是苹果,红色的”,开始使用“主谓”“主谓宾”基本句式,形容词使用局限于颜色、大小等直观特征。

  3. 事件叙述阶段(3-4岁):可连贯讲述简短事件,如“昨天和奶奶去公园,看到了鸽子,喂了面包”,能使用“昨天”“然后”等简单连接词,形容词、副词使用量增加。

  4. 逻辑表达与创意讲述阶段(4-6岁):能清晰表达观点、讲述完整故事,如“我觉得小兔子不应该独自出门,因为会遇到大灰狼”,部分幼儿可进行简单的情景创编或“小演讲”。

(二)实操培养策略

  1. 创设分层语言环境:1-2岁多开展“亲子互动式对话”,如喂饭时说“我们吃软软的米饭,香香的”;3-4岁设立“晨间分享角”,每天留5分钟让幼儿讲述“昨天最开心的事”;5-6岁组织“话题辩论会”,围绕“积木该谁先玩”等生活化话题引导表达观点。同时定期开展“绘本共读”,读后续问“如果你是小主人公,会怎么做”,激发表达欲。

  2. 建立“倾听-反馈”闭环:幼儿表达时教师需蹲姿平视、眼神专注,不随意打断。对1-3岁幼儿的碎片化表达及时回应,如幼儿说“狗狗”,可追问“是小区里黄色的小狗吗?它在摇尾巴对不对”;对4-6岁幼儿的表达精准反馈,如“你提到喂鸽子时鸽子‘抢着吃’,这个词用得很准确,当时你是什么心情呀”。

  3. 搭建表达支架:对表达困难的幼儿提供句式支架,如“今天我玩了______,我觉得______”;开展“词语游戏”辅助积累,如“颜色接龙”“声音模仿秀”(模仿动物叫并说名称)。

  4. 温和纠错与示范:发现表达错误时不直接否定,而是示范正确说法。如幼儿说“我吃了3个苹果,饱饱了”(实际吃1个),可回应“你很想吃3个苹果对不对?今天我们吃了1个苹果,吃得很满足呀”,既纠正数量又保护表达热情。

  5. 开展主题表达活动:3-4岁举办“故事接龙”,教师开头“森林里有一只小松鼠,它发现了一个大松果”,幼儿依次续编;5-6岁开展“我的小发明”演讲,鼓励幼儿介绍自己设计的“玩具”,锻炼逻辑表达。


PART.02 肢体动作表征:
图片
释放“动”的潜能,让情感可感知

肢体动作表征是幼儿借助身体姿态、动作、表情传递情感与需求的非语言方式,在语言未成熟的低龄阶段尤为重要,是其“以体表意”的主要工具。


图片

(一)核心表现特征

1-3岁幼儿常通过“指向”“拥抱”“哭闹”等直接动作表达需求;3-6岁幼儿动作更具象征性,如用“挥手”表示再见、“踮脚伸手”表示想要高处物品、“皱眉抱臂”表示生气,部分幼儿会模仿成人动作传递认知,如模仿医生“打针”。

(二)实操培养策略

  1. 开展“观察-模仿”专项活动:收集“开心”“生气”“害怕”等表情图片,引导幼儿观察面部特征后模仿;播放简短动画片段(如《小猪佩奇》中的家庭互动),让幼儿模仿角色动作并说说“在表达什么”。

  2. 生活场景主动引导:幼儿想要玩具时,引导其用“手指玩具+说‘我想要’”的组合方式表达;家人来接时,鼓励用“拥抱+说‘我想你了’”表达情感,将肢体动作与语言结合。

  3. 借助艺术形式拓展:播放节奏鲜明的儿歌(如《小兔子乖乖》),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现“兔子跳”“开门”等场景;开展“无声表演”游戏,让幼儿用动作表演“吃面条”“拍皮球”,其他幼儿猜内容。

  4. 鼓励创意动作表达:给出主题如“下雨了”,鼓励幼儿自由设计动作,如“拍手表示雨滴”“抱头表示躲雨”,对独特创意及时肯定,如“你用转圈表示雨变大,很有想法”。

  5. 解读并回应幼儿的肢体信号:发现幼儿“揉眼睛”时,问“你是不是困了,想休息一下”;看到幼儿“反复摸别人玩具”,引导“你想用手指一下玩具,问‘我可以玩吗’,这样更礼貌哦”,帮助幼儿将模糊动作转化为清晰表达。


PART.03 绘画和涂鸦表征:
图片
尊重“画”的意义,让思维可呈现

绘画和涂鸦表征是幼儿用线条、色彩、图形表达内心世界的独特方式,其价值不在于“画得像”,而在于“画得有想法”。教师需摒弃“评价绘画技巧”的惯性思维,聚焦作品背后的幼儿认知。


图片


(一)实操培养策略

  1. 提供分层材料与工具:1-2岁提供粗蜡笔、手指颜料、大张画纸(铺在地上方便创作),避免细小工具;3-4岁增加水彩笔、安全剪刀、胶水,支持简单拼贴;5-6岁提供马克笔、素描纸、黏土等,满足复杂创作需求。所有材料标注名称并分类摆放,培养收纳习惯。

  2. 创设“自由创作+主题引导”双场景:设立“自由涂鸦区”,不设主题限制,让幼儿随时记录想法;定期开展主题创作,如“我的家”“秋天的树”,但不规定“必须画什么”,如幼儿画“蓝色的树”,可问“这棵树是不是在晚上呀,所以是蓝色的”。

  3. “一对一倾听”解读作品:幼儿完成作品后,用“你画的是什么呀”“这里的红色代表什么呢”等问题引导讲述,将作品内容与幼儿经历关联,如“你画的这个小人拿着气球,是不是想起了上次去游乐园的事”,并将幼儿的讲述记录在作品背面,标注日期与姓名。

  4. 结合情感教育开展创作:情绪波动时,引导幼儿“把不开心画出来”;班级有开心事(如获奖)时,开展“快乐涂鸦”活动,让幼儿用色彩和线条表达情感,如“你用很多红色和黄色,一定很开心吧”。

  5. 搭建作品展示与交流平台:设立“幼儿作品墙”,按“主题系列”展示作品(如“我们的秋天”系列);每周开展“作品分享会”,让幼儿站在作品前讲述创作想法,锻炼表达能力。


PART.04 角色扮演表征:
图片
创设“演”的场景,让认知可体验

角色扮演表征是幼儿通过模仿、扮演不同角色,再现生活场景、理解社会关系的重要方式,能有效发展其共情能力、社交技能与问题解决能力。教师需提供“低结构支持”,避免过度干预幼儿的创意发挥。


图片


(一)实操培养策略

  1. 精准选择主题与素材:依据年龄特点设计主题,3-4岁选择“家庭生活”(如爸爸妈妈做饭、照顾宝宝)、“幼儿园场景”(如老师上课、午睡)等熟悉场景;5-6岁可拓展“社会职业”(如医生、消防员、超市收银员)、“童话角色”(如三只小猪、小红帽)等主题。

  2. 提供“基础+开放”两类道具:基础道具贴合主题,如医生主题提供听诊器玩具、白大褂(可用白色罩衣替代)、病历本;开放道具提供纸箱、布料、瓶盖等低结构材料,鼓励幼儿自制道具,如用纸箱做“救护车”、用红色布料做“消防员披风”。

  3. 创设沉浸式场景:在角色区布置简易场景,如“小医院”设置挂号台、诊疗床、药柜;“小超市”摆放货架、价签、购物篮,让幼儿快速进入角色。场景布置可邀请幼儿参与,如让幼儿画“医院指示牌”“超市海报”。

  4. 适时介入引导深化:当游戏陷入僵局时,以“角色身份”介入,如幼儿扮演医生时不知如何进行,可扮演“病人”问“医生,我发烧了,怎么办呀”;当出现冲突时,引导幼儿用角色语言解决,如“收银员应该怎么跟顾客说‘请排队’呢”。

  5. 鼓励角色创新与情节创编:不局限于固定角色行为,如幼儿扮演“会飞的医生”,可肯定“这个医生能飞,是不是可以更快救病人呀”;游戏结束后开展“故事分享”,让幼儿讲述“今天扮演时发生了什么事”,梳理游戏中的认知与体验。


PART.05 游戏表征:
图片
激活“玩”的思维,让学习可迁移

游戏表征是幼儿在游戏中通过操作材料、构建场景、模拟行为,将现实经验转化为游戏符号的过程,如用积木搭“桥梁”、用沙子堆“城堡”,是“玩中学”的核心体现。教师需明确“游戏即表征,表征即学习”的理念,优化游戏环境与材料。


图片


(一)实操培养策略

  1. 提供“多元+低结构”游戏材料:基础材料保证数量,如积木按形状、大小分类摆放,数量满足3-4人同时搭建;拓展材料兼顾自然与生活,如松果、树枝、瓶盖、旧纸盒等,激发幼儿联想,如用树枝做“小树”、用旧纸盒做“汽车”。

  2. 引导“观察-迁移”的游戏逻辑:组织幼儿观察现实场景,如参观公园后,引导在建构区搭建“我们看到的公园”,提问“公园有什么?我们用什么积木搭小桥呢”;观看“消防员灭火”视频后,鼓励在角色扮演区模拟“灭火”场景,迁移观察经验。

  3. 支持“问题解决式”游戏:当幼儿搭建的“高楼”倒塌时,不直接帮忙,而是引导思考“怎样让高楼更稳?是不是可以让下面的积木更大更重”;当幼儿用玩具车“运货”遇到“路不平”时,鼓励用积木铺“平坦的路”,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
  4. 记录游戏中的表征过程:用照片、视频记录幼儿的游戏场景,如搭建过程、角色互动,游戏结束后与幼儿一起回顾,问“你刚才搭的是什么?为什么要这样搭”,帮助幼儿梳理游戏中的思维过程。

  5. 开展“跨区域联动”游戏:打通不同区域界限,如建构区搭建“超市”后,角色扮演区开展“超市购物”游戏,绘画区画“超市海报”,让表征在不同场景中联动深化。


PART.06 音乐和舞蹈表征:
图片
唤醒“感”的体验,让情感可表达

音乐和舞蹈表征是幼儿通过旋律、节奏、肢体动作表达情感与体验的艺术方式,对发展节奏感、想象力与社交合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。教师需弱化“技巧训练”,聚焦“情感表达”与“创意体验”。


图片


(一)实操培养策略

  1. 营造浸润式艺术环境:在班级设立“音乐角”,摆放铃鼓、沙锤、三角铁等简易乐器,标注名称与使用方法;每日固定“音乐时光”,播放不同风格的音乐(如欢快的儿歌、舒缓的古典乐、民族音乐),让幼儿自由随节奏晃动身体。

  2. 开展“多感官联动”活动:听音乐时结合视觉体验,如播放“春天”主题音乐,展示鲜花、小草图片,引导用动作表现“小草发芽”“花儿开放”;结合触觉体验,如听“下雨”音乐时,让幼儿触摸湿毛巾,感受“雨滴”的触感后再用动作表达。

  3. 提供“创意表达”平台:开展“情绪音乐会”,让幼儿选择乐器表达不同情绪,如用铃鼓快速敲击表示“开心”,用沙锤缓慢摇晃表示“安静”;举办“集体舞蹈创编”,教师给出主题“小火车开了”,引导幼儿设计“开车”“转弯”“停车”的动作,集体合编舞蹈。

  4. 引入多元文化素材:播放不同国家的儿童音乐(如非洲鼓乐、日本童谣),展示对应的舞蹈动作图片,让幼儿感受“不同音乐有不同的节奏”;结合传统节日,如端午节跳“龙舟舞”、春节跳“恭喜舞”,渗透文化认知。

  5. 专业指导兼顾个性化:对有兴趣的幼儿进行基础节奏指导,如用“拍手”“跺脚”练习节拍;尊重个体差异,如有的幼儿喜欢安静听音乐,有的喜欢跳跃,不强迫统一动作,鼓励“用自己舒服的方式表达”。


PART.07 玩具和物品表征:
图片
挖掘“物”的价值,让认知可建构

玩具和物品表征是幼儿通过摆弄、操作玩具或日常物品,赋予其象征意义、构建认知的过程,如将毛绒玩具视为“朋友”、用积木搭建“家”,是幼儿理解世界、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。教师需优化玩具投放与引导方式,激活物品的教育价值。


图片


(一)实操培养策略

  1. 科学投放“分层+分类”玩具:按年龄分层,1-2岁投放抓握类玩具(如软积木、牙胶玩具)、认知类玩具(如形状配对盒);3-6岁投放建构类玩具(如乐高、磁力片)、角色扮演类玩具(如娃娃家套装、工具套装)、科学探索类玩具(如放大镜、沉浮实验材料)。按功能分类摆放,贴清晰图标便于幼儿取放。

  2. 保障“自由探索”的时间与空间:每日安排30分钟以上的“自由游戏时间”,让幼儿自主选择玩具,不规定“必须怎么玩”,如幼儿把积木当“饼干”吃,不制止而是问“你的饼干是什么味道的呀”,保护想象力。

  3. 引导“象征性游戏”深化认知:用提问激发联想,如幼儿玩娃娃时,问“娃娃饿了,我们用什么喂它呀”,引导用积木当“碗”、瓶盖当“勺子”;开展“物品创意改造”活动,如用快递盒做“玩具车”、用瓶盖做“拼图”,让幼儿理解物品的“多重价值”。

  4. 结合“故事讲述”拓展表征:读绘本后,鼓励幼儿用玩具再现故事场景,如读《小红帽》后,用娃娃、积木搭建“森林”“外婆家”,讲述故事过程;开展“玩具日记”活动,让幼儿每天讲“和玩具发生的事”,教师帮忙记录,培养语言与逻辑能力。

  5. 渗透“社交合作”的引导:当多个幼儿玩同一类玩具时,引导合作,如“你们一起搭一座大城堡吧,一人搭城墙,一人搭屋顶”;当出现玩具争抢时,引导用语言协商,如“你可以问‘我能和你一起玩吗’,或者我们轮流玩”。


落实《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标》要求,核心在于回归表征的本质:表征不是“任务”,而是幼儿梳理思维、表达自我的自然需求;不是“展示品”,而是教师理解幼儿、支持发展的重要依据。

教师在实践中需把握三个核心原则:一是“尊重差异”,允许幼儿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征,如有的幼儿擅长绘画、有的擅长角色扮演,不强迫统一形式;二是“聚焦过程”,关注幼儿表征中的思考与体验,而非作品的“完美度”;三是“适度支持”,当幼儿需要时提供材料或语言支架,而非过度干预创意。唯有摒弃“功利化”思维,以幼儿为本搭建表征支持体系,才能让表征真正成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载体。


END

图片


推荐阅读

“十五五”规划 | 托幼机构如何做好数字化转型?


托小班班级设置及玩教具清单


托幼一体化开局:0-3岁照护教育实操


幼儿园卡通剪纸素材 | 可打印

图片
图片
图片

【中国幼师】专注学前教师技能进阶与职业发展,助力每一位幼儿教育工作者成为行业标杆!我们深耕教师技能提升与取证培训,以“专业·实用·前沿”为核心,打造系统化成长解决方案。从新手教师到行业引领者,我们陪你每一步成长!关注我们,让专业成为你的竞争力!

图片

扫码即可咨询

留下您联系方式
郑重承诺,您的信息我们严格保密,请您放心填写。
确认信息